據《北京晚報》介紹,為規范游客使用廁紙,天壇公園於今年3月試點使用“人臉識別廁紙機”。機器識別人臉后,即會自動出紙。如今,連廁所都開始用黑科技了!有沒有感覺很高大上?對於這款獨特的“人臉識別廁紙機”,你了解多少?
“刷臉”比較衛生
公園安裝“人臉識別廁紙機”的主要目的為了是杜絕浪費,但是辨別不同人來取紙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指紋、紅外、聲音等等,為何要選用人臉識別?
據參考信息網報道,設計該設備的天津公司首聯智能營銷總監雷振善(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機器制作時考慮過很多選擇,如指紋、紅外和人臉識別等。最終選擇人臉識別,是因為它不需要人體接觸機器,是最衛生的方式。
出紙數據有依據
據中國網介紹,這台機器設定每人可隔9分鐘取一次廁紙,每次取的廁紙長度大約在60-70厘米。很多人不禁有所困惑,這樣的規定是否合理?
有調查結果顯示,此數據是符合人性化管理的。據《北京晚報》介紹,第三方調查公司在調查中發現,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有90%的人如廁用紙長度在40至60厘米,有70%的人會在第一次如廁后的9至15分鐘內第二次取紙上廁所。因此,選擇這樣的廁紙長度、取紙時間間隔是合理的。
人們正在嘗試使用“人臉識別廁紙機”(胡鐵湘/北京晚報)
人臉識別原理
機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又是什麼?可靠不?
據中國經濟網介紹,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過使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一系列技術處理,以達到識別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廁紙節約了嗎?
在倡導大家節約用紙、避免浪費的問題上,天壇公園的試用結果如何?
據《內蒙古日報》報道,在游客量較大的南門公廁廁紙用量已從原來每天的20卷減至現在的4卷。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晚報》的採訪時表示,保守估算,使用這款機器會讓公廁的整體運行成本減少30%。由此可見,“人臉識別廁紙機”對於節約資源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良好社會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有時還需要不斷地督促大眾。“人臉識別廁紙機”利用了人工智能這樣的高科技手段,通過技術的方式涵養道德,能夠促進更多人提升公民意識。(喬亞玲)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