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做飯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同一食材的不同切法,似乎會影響菜肴的味道,而且有時候在用刀具切食物時,總感覺食物上會有一股“刀具”的味道,不如直接手撕的來得好吃,這是真的嗎?同一食材切成丁、條、絲……味道會有所不同?其實,答案是:YES!
處理食材常用的切法有哪些
切菜切肉,常用的刀法有切、劈、斬、批四大類。
切:切就是在操作時,刀與所切的原料保持垂直狀態,自上而下地用力,一般適用於較脆的或無骨原料。切的方法有直切、推切、拉切、鍘切、鋸切、滾切等,這些切法主婦們再熟悉不過了。
劈:劈也稱為砍,用於處理帶骨的或堅硬的原料,劈時用力較大,手指要緊握刀箍以上,劈的技法有直劈、跟刀劈、拍刀劈,一般大型超市生鮮區經常會上演“劈”的刀法。
斬:斬也稱剁,適用於處理帶肉的原料,如魚、排骨。斬分為排斬、直斬兩種,這個刀法,很多家庭主婦操作起來都沒問題。
批:也稱片,用於處理無骨的脆性、韌性和軟性原料。批分為推刀批、拉刀批、斜刀批、反刀批和抖刀批,這個刀法在家庭中也會時常用到,比如做水煮魚片,涮羊肉等。
在處理食材的時候,我們常見的還有一種切法——花刀,花刀快是在原料上使用花刀放紋,這個主要是為了造型美觀,易於入味、易成熟且保持鮮嫩。常見的有麥穗形花刀塊、球形花刀塊和梳子形花刀塊,比如大家常吃的炒麥穗鮮魷、炒雞球和炒腰花。花刀還分為菊花花刀、魚鰓型花刀和蓑衣花刀等。
看到這兒,有的人可能會說,這也太講究了吧?是的,這一切都是為了16個字:利於烹飪、利於入味、利於食用、利於造型!經過刀工處理的原料,其形狀、大小、厚薄、長短規格完全一致,烹調時,可使原料在短時間內迅速而均勻受熱,達到所要烹調的標准。處理后的原料,因為形態一致,厚薄均勻,調味品能很快滲入原料內部,對菜肴的烹制成功起到關鍵的作用。整塊食物原料不利於食用,將形體大的原料改刀成各種形狀,不但便於烹飪,而且便於食用。好的菜肴,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外形美觀、賞心悅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重刀工的不同用法。
不同切法是怎麼影響味道的
很多人認為烹飪中切菜是最不重要的一道工序,其實不然,俗話說“廚以切為先”,切得一手好菜,不僅決定烹飪的難易程度,甚至還會影響菜肴的營養價值和口味。
烹飪大師們認為,同一原料,同一烹調方法,只是刀工方法選擇不同,菜肴成品質地就會有差異。比如,一般情況下,成熟快的菜就可以切絲、片、丁、粒等,相反則要切大一些,更粗更厚一些。刀工處理是為了讓食材的大小、厚薄、長短、形狀都能符合烹飪的要求,因為它不僅決定了原料最后的形狀,還對菜肴制成后的色、香、味起著決定性作用。
不論什麼原料,切后形狀越大越利於營養素的保護,形狀越小越容易損失營養素。以沸煮蔬菜為例:同樣的蔬菜,同樣是沸煮,如切大塊,則維生素C損失22%至23%,蛋白質損失2%至8%。若切小塊,這兩個值分別變成32%至50%和14%至22%。不過,這兒需要補充一點的就是,針對老人和幼兒的食材,要切得細小一些,以便他們方便咀嚼,然后在營養素補充劑上做個適量的添加。
細心的人可能會說,那吃蔬菜、水果什麼的也需要注意刀法嗎?有些蔬菜和水果刀法不同,口味和香氣也都會有所不同。比如西紅柿,你把它切片后拌沙拉或糖拌,和把它切塊炒雞蛋、燉土豆牛腩或菜花,那種口感和香氣都是不同的。你會發現,切片的會得到更多的濃郁的番茄味。當你切開西紅柿的時候,就相當於打碎了部分食物的細胞,然后細胞開始釋放?,引發了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了我們聞到的香味。香味明顯的水果蔬菜有榴蓮、橙子、芒果、洋蔥、韭菜、茴香苗、大蔥、大蒜等。當食物完整時,這些香氣是不太明顯的,切得越細,香味越重。而梨或西瓜之類的水果,因為水分大,你把它切塊食用,大腦就會認為更鮮美多汁。
從營養角度說,因為蔬菜、水果切開后很容易氧化,流失營養素,所以建議現吃現做,如果蔬菜需要炒制,一定要旺火急炒。(吳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