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較大?新研究稱由飲食習性決定

2017年03月29日10:32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人和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其它脊椎動物要大很多。為什麼會這樣?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社會大腦假說,即社會關系因素促使靈長類動物大腦增大。而美國紐約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態與進化》雜志上發表論文,對該假說提出了質疑。他們稱,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較大更多源於其飲食習性。

社會大腦假說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該假說認為,社會復雜性是靈長類動物認知復雜性的主要驅動因素,社會壓力最終導致了大腦體積向更大的方向演變。該假說提出后被普遍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與之矛盾的結果,對該假說提出質疑。

復雜的覓食策略、社會結構以及認知能力可能在靈長類動物進化過程中共同演變,但在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容量方面,飲食習性或社會性哪個因素更為重要,還有待研究。論文作者之一、紐約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詹姆斯·海厄姆說:“社會大腦假說已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但我們的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一觀點。事實上,我們的研究指出了其他因素,即飲食習慣。”

此次,紐約大學研究人員艾利克斯·德卡森及其同事匯集了140多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腦量數據,比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要多出3倍以上。他們不僅考慮了社會化因素,如種群規模、社會體系、交配系統等,還重點研究了動物飲食習性,即它們是食葉、食果,還是既食葉又食果,抑或屬於雜食動物。結果發現,飲食習性不僅對物種體型和發育有影響,其對大腦體積的影響也明顯大於社會化因素。食果動物和食果食葉動物的大腦體積,要明顯大於食葉動物,雜食動物的大腦體積,也要大於食葉動物。

研究人員認為,果實具有季節性,有些還難以採摘,靈長類動物想獲取果實並不很容易,這可能導致食果動物需要相對較高的認知能力和靈活性。同時他們也強調,研究結果並沒有顯示出在同一物種中,水果或蛋白質消耗水平與大腦體積之間存在聯系。 (記者 劉海英 張夢然)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