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相惜而異性相斥” 多領域同行評議現性別偏見 

2017年03月29日09:20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同性相惜,異性相斥?

  在很多科學領域,女性發表論文的數量明顯少於男性,被列為第一作者的可能性更小,也不太可能從導師那兒收到措辭亮眼的推薦信。盡管隨時間推移,這種差異慢慢縮減,但它就像一根刺一樣存在著,平時也許不會注意到,但一旦被提起或想起,仍會讓人覺得膈應。

  一份新研究發現,大多數雜志編輯在為論文挑選評議人時,會有意無意地將性別考慮在內,編輯更有可能選擇同性別的評議人。不過,也有人指出,該研究論文存在漏洞。

  多領域同行評議存性別偏見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稱,發表在《電子生活(eLife)》雜志上的一份最新研究發現,一般而言,男性編輯更願意挑選男性評議人﹔而女性編輯更有可能挑選其他女性。對於男性來說,這種傾向性更強。

  當然,以前也有論文研究並探討了同行評議中的性別偏見,但這些論文中的大多數集中於某個領域﹔而最新研究則對科學、健康、工程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前沿出版物系列的142份雜志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

  該研究領導者、耶魯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家馬庫斯·赫爾默指出,科學研究的質量並不由性別決定,如果性別影響到哪個人被選做評議人,這意味著,雜志沒有請到行業最頂尖的評議人。

  得克薩斯大學社會學家珍妮弗·格拉斯對此心有戚戚焉。她說,這種情況與公司董事會如出一轍,若董事會成員或雜志評議人局限於某一種性別,這些團體就會“錯漏”一些頂級候選人。

  男性性別偏見更明顯

  由於前沿雜志會公開雜志編輯和評議人的身份,赫爾默團隊研究了與2007年到2015年間出版的論文有關的9000多名編輯以及4.3萬名評議人的資料。隨后,他們發現了雜志編輯的模式,也能看到不同評議人的性別偏見。

  赫爾默和同事發現,男性編輯普遍存在性別偏見,但對於女性來說,整體影響似乎僅由幾名女性編輯驅動。當研究人員將這幾名“異常人士”從數據庫中刪除時,女性編輯對女性評議人的偏好也消失殆盡。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瑪西亞·麥克納特曾任《科學》雜志總編輯。她認為,這些數據扎實可靠,而且她也很高興看到這種差距被列出來。但她同時認為,最新研究在設計中存在一個巨大漏洞:數據庫僅僅顯示了實際評價論文的男性和女性的數量,但沒有顯示有多少人被邀請對論文進行評議。以前有科學家對地球物理雜志進行研究后發現,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拒絕評價論文的邀請。

  羅格斯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娜·布裡頓也強調了這一點。她表示,研究人員沒有考慮人們是否願意接受評議邀請。因此,可能的情況是,最初的評議人選擇庫會比最終的評議人選擇庫要更多元。

  構建社交網傾向志同道合

  赫爾默和同事認為,編輯喜歡挑選自己同性別的評議人,可能源於男性和女性構建自己社交網絡的方式不同,或者男人被假定為天生喜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傾向於與志同道合者相互聯系。他們也認為,有些女性編輯可能會通過故意挑選女性評議人來使她們的領域更加男女平等。

  麥克納特也指出,這樣的偏見可能與人們的天性沒有什麼關系,更有可能與社交網絡有關。她說:“我當然也有我的科學家求助對象,她們大多數是女性。另外,女科學家也傾向於做女性學生的導師,而且這進一步拓展了她們的網絡。”

  布裡頓也同意這一點,她說,美國和歐洲的男性更有可能惺惺相惜,了解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同行評議中的偏見可能是學術領域現有差異的結果。 (記者 劉霞 綜合外電)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