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國分享經驗:大豆種植如何走向可持續

趙竹青

2017年03月29日08:44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標題: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國分享經驗:大豆種植如何走向可持續

  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趙竹青)為了促進世界主要大豆生產國和貿易國產業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動和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當今世界大豆生產和消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對大豆的需求,由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ISGA)發起、阿根廷大使館主辦、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協辦的“南北美大豆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重要性暨與華貿易論壇”於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北京舉行。

  來自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國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巴拉圭、美國、烏拉圭六國的駐華大使館官員和大豆產業的農民領袖以及中國大豆產業的相關行業協會與企業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出席此次論壇的主要大豆生產國很多在歷史上曾經付出過環境生態破壞的代價,比如美國上世紀30年代由於長期過度毀草開荒,造成過水土流失和歷史上著名的“黑風暴”﹔巴西在亞馬遜地區的大規模墾殖計劃,也曾使亞馬遜雨林遭受嚴重破壞。但正是因為這些教訓,這些國家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技術、物流等各方面發力,並建立起一整套法律法規體系,在增加供給、滿足需求的同時,承擔起保護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

  針對生物技術作物對於阿根廷農業影響的問題,來自阿根廷的農民代表佩德羅·維尼奧介紹了阿根廷農民通過綜合利用免耕、生物技術進行可持續生產,復興了阿根廷農業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免耕技術逐步在阿根廷推廣,有效地留住了土壤裡面的養分,避免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的質量,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碳排放。同時,由於農民使用生物技術的抗除草劑大豆,解決了免耕法帶來的雜草問題,使得除草劑隻會殺死雜草而不會傷害大豆,大大簡化了操作程序,節省了勞動力,縮短了種植期,使農民們可以在大豆收獲后輪作其他作物,既增加了收入,又調整了土壤。這些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得阿根廷具備了與其他農業大國抗衡的實力,也讓阿根廷農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