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型的重要性無需再贅述了吧。單單是發際線后移和遺傳性禿頂,就夠所有愛美人士焦慮的。而你可能想象不到,一名脫發患者採用傳統方式人工“長出”2000根頭發,需要耗費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因為這個過程不僅僅要“種”入2000根頭發,還要從有頭發的頭皮處提取2000根符合移植要求的頭發——所以,對於患者和醫生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但別忘了,這種重復性機械化運動可是人工智能的長處啊,並且它真的來了!3月25日,“ARTAS植發機器人”正式登陸中國市場。
據臨床使用醫生羅素·康登森博士介紹,有代表性的傳統植發技術分兩種,一種為“毛囊單位線性頭皮移植術”(FUT),即把患者后腦頭皮切一塊下來,提取其中的毛囊,再一根一根種植到脫發區域﹔另外一種名為“毛囊單位擷取術”(FUE),就是醫生用手工直接在患者后腦一根根地採集毛囊,再一根一根種植到脫發的頭頂。
這兩種方式的缺點在於都需要人工提取毛囊。如果醫生經驗不足、判斷不夠准確,提取角度和深度掌握不好的話,就會損壞毛囊,導致移植后無法成活。“而且一次手術時間長達8至10小時,醫生很容易疲勞和出錯,成功率在50%—70%的就算是很成功了。”羅素說。所以,如何確保毛囊採集質量、減少受損程度,是植發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款頭發移植機器人,最大優勢就是能採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取到高質量的毛囊。
記者了解到,ARTAS植發機器人採集毛囊不再需要多至10人的龐大植發團隊,而隻需要1名訓練有素的醫生按照患者特殊的體質和頭發參數提前設置好系統,ARTAS植發機器人就會自動篩除低活性毛囊,識別和選擇最好的毛囊,同時精准判斷每一個毛囊的深度、角度、粗細、方向等因素。該機器人系統由一組機械臂、雙頭刺針、影像拍攝及應用界面等部件組成:利用兩組鏡頭及特殊軟件,仔細分折及評估每個毛囊的狀態,從而確保安全有效地選擇和摘取適合作移植之用的毛囊。“機器人精准高速操作,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植入2000根頭發從傳統方式的8個小時可縮短到4個小時,成功率可達到95%。”羅素說。
修復機器人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這項人工智能技術不需要縫合,也幾乎看不到修復的地方,術后沒有針或線性相關疤痕,術后快速恢復,短時間內可投入工作、運動。
不僅如此。有了植發機器人,植發患者再也不用忍受漫長的時間煎熬,在手術過程中還可以喝咖啡讀書看報,“就像去美發店做了一次發型”。 (記者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