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9日在西北印度洋開展了中國大洋38航次第5次下潛,對新生火山脊進行了從山底到山頂的完整剖面調查,為科學家今后在相似洋脊開展工作提供了觀察樣本。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信息稱,第5次下潛在大?熱液區沿測線開展調查,最大潛深3537米,海底作業5小時50分鐘。此次下潛進行了測深側掃微地形測量,對洋中脊的新生火山脊進行了從山底到山頂的完整剖面調查與採樣,對地熱探針和蠟狀岩芯取樣器進行了測試與作業。
同時,本次利用攜帶的“新武器”——岩屑取樣器,在大?熱液區斬獲了數枚火山玻璃(為岩漿遇海水快速冷凝的產物)樣品。
下潛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余星說,此次下潛調查了大?熱液區中一座新生火山脊的完整剖面,“從山腳到山頂爬升150米,翻越了整座山脊”。
此次下潛共獲取岩石樣品、短柱狀沉積物插管3管,它們是揭示西北印度洋脊岩漿過程和洋脊演化歷史方面的重要資料。雖然沒有發現硫化物區和熱液噴口,但詳細的測線調查為科學家今后在相似洋脊開展工作提供了一個觀察樣本。
“如果把黑煙囪比作樹木,那供它生長的土壤就是洋脊。”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說,要想明白“樹木”如何生長,就需要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結構。此次採集的岩石樣品中,包括了熱液蝕變玄武岩及玄武岩火山玻璃,有助於研究洋脊的火山活動和岩漿作用,揭示其演化歷史和海底熱液硫化物成礦間的關系。
大?熱液區由中國大洋33航次於2015年發現,其名得自《詩經·商頌·玄鳥》中的“龍旂十乘,大?是承”,意指非常豐富的食物。大?熱液區熱液活動較頻繁,為盲蝦、螃蟹等提供了充足的營養。 (記者 劉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