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聯社3月9日報道,國際物理學界早在2012年就提出的有關“時間結晶”這種特殊物態的構想,現在有了更多的實驗証明。
9日發行的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以“時間晶體”作為封面,同時刊登了兩篇有關証明“時間晶體”的論文和新聞解釋,兩名在美留學的韓國科學家在這次研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時間晶體”是在特定條件下呈現一種周期性的物質狀態,時間晶體的概念被提出后,以實驗証明“時間晶體”的討論和提議也相繼被提出,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美國馬裡蘭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組分別以不同的理論為支撐進行研究。
Mikhail Lukin及兩位韓國科學家等以金剛石和其中隨機分布的100萬個氮-空位為實驗平台,制備出了一種離散時間晶體,該實驗方法驗証了在多樣本情況下的規則性,結果暗示“時間晶體”這種物質狀態在自然界中發生的可能性比想象中要高。在另一篇論文中,馬裡蘭大學的張頡頏博士與同事利用電機囚禁離子的方式實現了類似的結果,但其僅使用了70個鐿離子,這種方法便於利用計算機模擬,以進行理論和結果之間的比較,但缺乏大規模樣本下的支撐。
哈佛大學論文作者表示,發現了現在還不為人知的新的物質狀態,時間晶體有能展示物理學核心概念中關於“時間平移對稱性的自發性破缺”存在的意義。另一位主導理論設計的共同第一作者崔順源稱,哈佛的研究和此前已有的研究大有不同,並以這次實驗為契機,為更新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素材,他還表示,關於“時間晶體”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期待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
研究人員表示,“時間晶體”以后將可能應用在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實習記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