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提案“AI尋人” 人臉識別讓“大海撈針”成可能

2017年03月07日10:48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李彥宏AI尋人提案 人臉識別讓“大海撈針”成可能

  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委員、代表們的各種建言,尤其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提案,總是能夠引發媒體、公眾最多的興趣和關注。今年,“將學前三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降低法定結婚年齡至18周歲”等民生提案不出意外地具有相當的熱度,而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提出的關於尋找走失兒童的提案,則因為觸及到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而尤為吸引眼球。

  據李彥宏本人介紹,他這項提案主要是建議用人臉識別技術輔助公安部門找到失蹤的兒童:“我記得兩年前看過一個電影叫做《親愛的》,講一個父親不懈尋找他走失的孩子。其實過幾年之后,孩子就會長得不一樣了,一般人拿著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再對比他長大后的照片,是很難識別的,但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小時候走失的兒童,長大后圖像資料難免會進入交通、教育等各類系統,如果機器有能力取代人工,進行海量篩查、跨年齡准確識別,那“大海撈針”就不再是天方夜譚。正如李彥宏所說,“很小時候走失的孩子,再進入公眾視線可能已經上小學了,辦學生証的時候需要拍個照片,這種情況下通過人工智能比對,就可能比以前更高效地找到走失的兒童。”

  李彥宏提案所依靠的圖像識別,是百度大腦成熟的人工智能能力之一。據公開資料顯示,百度人臉識別算法已達到99.7%准確率。記者了解到,此前百度其實已經開始嘗試用這項技術尋找走失人口,可謂是李彥宏今年提案的“前置試點”。

  時光回溯到2011年,那時國內人臉識別技術剛剛起步,百度基於當時的人臉識別技術設計了一套做尋人系統,網友遇見流浪兒童時隨手拍照上傳,即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與失蹤兒童數據庫中數據進行匹配。隨著百度在人臉識別技術研發的進一步突破,去年百度與民政部合作,在“全國救助尋親網”首頁添加“人臉對比尋親”功能,讓網友可上傳走失親人照片,與各地救助站上傳受助人員照片進行比對。不過,這項合作還只是作為走失家庭和各地救助站之間的橋梁,而很多走失兒童被人販子帶走后,遠賣他鄉,是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救助站、也沒有機會被網友發現的。但是無論如何,合作的展開已經驗証了技術本身的可行性,和AI尋人的社會價值。

  民政部開發的全國救助尋親網,網友可通過首頁“人臉對比尋親”功能上傳走失親人照片與數據庫進行比對

  2017年兩會,李彥宏的提案為尋找走失兒童設計了更加完善周密的方案,主要建議包括三點:一是建模,建立適用於搜尋走失兒童的人臉識別模型,也就是說,訓練機器看懂監控錄像、學會跨年齡人臉比對﹔第二,在國務院的統籌下,打通公安、民政、民間機構等各類數據源,讓走失兒童的人臉數據庫充分完善,方便對比﹔第三,將人臉識別技術與治安、交通監控系統相結合。這樣一旦有兒童走失,公安部門就能迅速調用相關區域的監控圖像,爭取在案發的黃金24小時內就找到孩子。可見,“天下無拐”並非李彥宏的靈光乍現,對於“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幫助解決走失兒童問題”的提案,他是經過嚴肅推敲的。而此前進行的前置“試點”,某種程度上甚至已經為提案落地的后續論証提供了事實依據。

  正因為如此,李彥宏的提案一經公開就引發了強烈反響。“通過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尋找走失兒童,這對我們在武裝沖突地區開展的尋人工作也有所啟發。”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東亞地區代表處傳媒主管張雙峰對李彥宏的提案表示了極大興趣,認為這樣的技術應該盡快投入實際應用。“幫助更多的人與家人團聚,相信這對全球人道行動將有積極的作用”。

  孩子每個家庭收獲的最珍貴禮物,痛失孩子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不能承受之重”。近年來,隨著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打擊拐賣兒童行為,我國拐賣兒童案件已呈現“低發高破”態勢,但仍然有案件因線索不足難以偵破,特別是一些多年未破的積案。如果李彥宏的意見能夠落地,讓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打拐”利器,相信那些被迫離開親人的孩子便能早日回家,未來的孩子也將生活在一個更安全的社會中。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