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那5局棋下完近一年之后,“人工智能”一詞首次被寫入了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這一提法讓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代表非常激動。他表示,總體而言,我國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領域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政府工作報告將其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謂是一場及時雨。”
工業界表現搶眼,基礎研究仍不足
年初,人工智能的國際頂級學術會議AAAI在美國洛杉磯召開。因為參會的中國學者眾多,為避開雞年春節,會議主辦方特意將會期從1月底調整到了2月初。
此次大會收錄的中國論文數量幾乎與美國持平。《大西洋月刊》撰文稱,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領域正趕超美國。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前途就一片大好。“衡量國家人工智能水平的高低,還是要看原創性和突破性的東西。”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不在多,而在“精”。他覺得,要做出那種“讓大家‘哇!’一聲”的東西。做不到這一點,談世界領先,可能是一種“炒作”。
但在工業界,我國確實表現搶眼。人工智能從業者、第四范式CEO戴文淵常會面試在美國大公司做人工智能的技術人員。他發現,大多數人在思考的,都是他兩三年前甚至更早時候就思考的問題。“未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國可能會在世界上最早碰到。”他認為,我國在人工智能工業界的領先地位,應該毋庸置疑。“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依賴數據,而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在貢獻數據。”
頂層設計能否助力中國彎道超車
到底怎樣才能做大做強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我們對人工智能要有正確的期待。”劉偉說,“期待不能太低,不然政府資金和民間資本都對它不感興趣﹔但也不能太高,一旦期待落空,人工智能的發展勢頭就會驟冷。”
對於其正在升溫的發展勢頭,鄧中翰認為,看起來人工智能很熱,“其實隻顯露了冰山一角”。還有諸多潛能有待挖掘,也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6日,和其他互聯網“大佬”一樣,全國人大代表雷軍也提出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議案。他建議,要從國家層面進行人工智能發展的頂層設計與專項規劃,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和核心技術突破,加強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積極建立人工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大力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化的發展。
心心念念人工智能的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想法與雷軍類似。他建議制訂人工智能相關的國家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智能+經濟”的發展,從觀念引導、制度創新、數據開放和專項支持等方面,為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
“若能在戰略層面制訂系統的推進計劃,會給我國帶來實現彎道超車、提升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絕佳機會。”鄧中翰同樣提到了“計劃”一詞。他建議,國家能夠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上增加投入,也希望能開放更多的數據,讓人工智能可以進行深度學習,帶動相關領域的發展。
曾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工作過的鄧中翰還指出,我國可以成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攻方向、由科學家組成運營團隊、具備一定規模的國家實驗室。“通過跨學科、高強度的協作,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突破。” (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