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中國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教授剛剛榮獲美國介入放射學會的年度金獎。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2017年2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獲龐蒂科夫獎。該獎由俄羅斯杜布納研究所設立,頒發對象是全球中微子實驗領域的科學家。王貽芳領導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2012年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他先后獲得2014年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15年日經亞洲獎、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等國際獎項。
2017年1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獲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設立的維加獎,獲獎原因是他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的貢獻。姚檀棟是首位獲此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獲此榮譽的首位亞洲科學家。
2016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宇翱教授獲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員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原因是他在量子信息與量子模擬領域的貢獻。此前他因在量子信息研究領域的貢獻獲歐洲物理學會2013年度菲涅爾獎。
2016年5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行星科學家鄭永春獲得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頒發的卡爾·薩根獎,獲獎原因是他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貢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科學界迄今所獲最有影響力的世界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