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添加劑“誤解”,有賴監管再給力

2017年02月27日15:55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消除添加劑“誤解”,有賴監管再給力

據報道,在廣州日前舉行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風味化學專家孫寶國教授辨析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區,“粗略估計80%以上被訪問對象認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就是食品添加劑造成的,誤解很深呀!”孫寶國表示,食品添加劑合理使用有益無害,食品添加劑使未來食品更豐富、更安全、更健康。

專家的話語指出了添加劑對於食品工業的積極貢獻。我們的食品安全法就明確說,添加劑是能安全食用的。現代食品工業是離不開添加劑的。沒有添加劑,果汁不會那麼香甜,豆腐不能放多幾天,啤酒不會有泡沫,蛋糕會很難吃……

作為生活在城市已脫離自給自足經濟的人們,不得不接受添加劑已經主宰生活的事實。然而,公眾和專家不同之處在於,公眾不是專注於化學分子式的研究者。公眾作為有血有肉的人,固然有對色香味的追求,也有對回歸自然、崇尚簡朴不添加的理想。比如廣東人喜歡生鮮活宰的食物,就是源於對於新鮮原味的追求。即使退一步,不能吃剛宰殺的東西,那麼買個燒鵝、吃個腸粉,也希望是當天做的而不是冰凍保鮮過久的。

廣東人傳統對生鮮的追求延續到今天,許多文藝青年在家動手做小食品時,都對人工添加物本能遠離。相比之下,現代食品工業是發達國家創造的,造食物用添加劑、保存食物用冰箱、烹調食物用微波爐。這一切滿足的是高效率、大規模、大路貨的充飢需要。顯然,這和我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民族心理,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我們城市化跟隨西方模式而來,添加劑這種工業化食物的伴生物隨之而來。能保存一年的月餅,會戰勝隻能保存三天的新鮮手作餅。然而,對烹飪效率的追求,並不意味我們不懂何為好食品。習慣吃肯德基的外國人,當然無法理解中國人烹雞怎麼會有這麼多種做法。或許在許多洋人心目中,雞不過就是包含蛋白質、氨基酸、熱量的一種物件罷了,還能用冰箱凍上幾個月再吃。

無論是從追隨傳統,還是從回歸自然的角度看,盡可能遠離工業化制作,都是一種頑強的民間心理。即使在國外,抗拒工廠制造、自己動手尋找食材,料理食物也是大有人在的。非要說人工添加劑的生活就是最理性的飲食模式,那麼法國的紅酒歷史在工業化來臨的那一天就該終止。因為做紅酒相比啤酒是多麼麻煩,多費年月,成本多高啊!

民眾對添加劑的抗拒,還是一種對添加劑在市場上失序的無奈。濫用、過量、非法添加,是很多食品商家的潛規則。主管部門固然查處了不少非法添加案,但沒被查處的還有多少?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市場魔法棒下,哪個企業不會用更好的色香味去吸引消費者呢?既然無添加不可能,加一項和加十項,加多和加少又有什麼差別呢?專家說挑顏色不鮮艷的、添加劑不超標就無害,這恐怕還需以監管部門執法力度與能力的持續增進為后盾。(記者 耀琪)

(責編:靳欣怡(實習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