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漢大學就放出要研發“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消息。直到今年2月3日隨著“珞珈一號”02星工程協調會在武漢召開,“珞珈一號”衛星再次曝光。意味著“珞珈一號”衛星漸行漸近。而且這次“珞珈一號”變成了兩顆星,01星預計今年發射,02星計劃2019年底升空。
地球的夜幕有話要說
2015年年初,李德仁院士就地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問題,撰寫文章《迎接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的大融合》指出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融合發展中產業鏈融合、多技術集成是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此文給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過教授很大啟發,他想推動武漢大學研制一顆多功能集成衛星,將李德仁院士的想法付諸實踐,促進地理信息產業與IT產業的大融合。
同年,武漢大學青年教師李熙博士借助夜光遙感影像,反映出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戰亂殘酷程度,研究成果被聯合國安理會引用。
李熙博士通過關注38個月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相關衛星數據,發現敘利亞在2011年發生內戰前后,城市燈光發生了激烈的變化。敘利亞內戰自當年3月爆發后,燈光劇烈變少,大部分省份的夜光損失超過60%。李熙通過分析169個國家的夜光趨勢得出結論:一個地方夜光突減,很可能發生了災難。
經過廣泛調研,武漢大學“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研發團隊選擇了目前國內處於空白的“夜光遙感”及國家急需的“導航增強”作為衛星功能設計的出發點。
2015年9月,“珞珈一號”由方案設計階段正式轉入工程研制階段。
首試雷達衛星多角度高精度成像
“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院士說,01星重約10千克,將側重於應用夜光遙感技術,目前研制進展順利,發射后將為宏觀經濟分析、“一帶一路”建設決策等提供數據。
“珞珈一號”01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分辨率100米。“夜間可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說。
同時,該衛星將搭載導航增強載荷,用於開展低軌衛星增強“北斗”等高軌導航衛星的試驗。
“珞珈一號”01星如果在今年成功發射,它將是全球范圍內第一顆專門進行夜光遙感的衛星。
02星側重於應用雷達技術,將在國際上首次試驗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攻關難度較大。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龔健雅院士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衛星型號總設計師張慶君為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
“珞珈一號”02星由武漢大學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聯合研發。張慶君說,該星是滿足1︰50000測繪精度的多角度成像新體制雷達衛星,衛星設計具有條帶、聚束、多角度、雙基地等成像模式,對中國雷達衛星和衛星測繪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雷達衛星將不受氣候陰晴和白天夜晚的限制,能24小時、全天候工作,可用於目標勘查、地形地表變化監測等。
源頭創新帶動人才培養
2月3日,“珞珈一號”工程協調會上,與會專家對“珞珈一號”的研制目標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對后續論証研制的分工、經費籌措等工作進行了部署。
2015年初提出構想,6月19日“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需求分析和衛星可行性論証會召開。9月28日,“珞珈一號”工程衛星詳細設計方案與地面系統總體方案通過專家組的評審。武漢大學“珞珈一號”研發團隊付出了艱苦努力。
為便於廣大遙感學子深入行業一線,了解學科前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共同開創武漢大學“珞珈一號”應用新局面。武漢大學還啟動了面向本科生招募衛星設計團隊、衛星測控團隊、衛星數據處理團隊、衛星數據應用團隊的工作。
2015年11月11日 武漢大學在校內召開了團隊招募宣講會。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過教授作了“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設計、研制、測控、處理與應用專題報告。張過教授說:“‘珞珈一號’項目的實施體現了我校強大的科研能力,推動了重點學科遙感與導航學科的建設和探索創新,同時為優秀的遙感學子提供了深入一線的機會。”
2月3日,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在“珞珈一號”工程協調會上表示,“珞珈一號”衛星是武漢大學在空間信息領域開展源頭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學校將加大投入,繼續支持其研發工作。(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吳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