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美用首次核試樣本驗証月球成因

2017年02月10日10:10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美用首次核試樣本驗証月球成因

美國研究人員在8日出版的《科學進展》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70余年前世界首次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玻璃樣本,驗証了有關月球形成的大碰撞理論。

此項研究由位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詹姆斯·戴及其同事完成。他們在1945年世界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場地——美國新墨西哥州三一核試驗場距原爆點10米至250米的范圍內,採集了核試后產生的玻璃石——一種極端高溫下形成的放射性玻璃,對其中的鋅和其他揮發性元素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距離原爆點越近的樣品,其所含的鋅等揮發性元素越少。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化學元素在極端高溫的情況下被“蒸發”了。

論文首席作者詹姆斯·戴稱,揮發性元素被耗盡,重同位素存留,這種情況與行星形成初期很相似。他們對月球岩石樣本的分析結果與玻璃石樣品十分相似,都隻有很少的揮發性元素,幾乎不含水。這為大碰撞理論提供了新証據。

大碰撞理論是科學界最主流的月球誕生理論。該理論認為,45億年前,地球與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發生了碰撞,其產生的熾熱碎片最終形成了月球。(記者劉海英)

(責編:趙鵬(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