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3個不同類型的近地小行星

2017年01月27日09:13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發現3個不同類型的近地小行星

新華社南京1月26日電 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最新發布了中國科學家剛發現的3個不同類型的近地小行星2017 BK3、2017 BL3和2017 BM3。

小行星2017 BL3是2017年1月21日發現的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其軌道半長徑為1.62天文單位,相當於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1.62倍,偏心率為0.69,軌道周期為2.06年,屬於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2017 BL3是繼2016年11月2日,發現首個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2016 VC1后的又一新發現。同一天發現的還有另一顆阿莫爾型近地小行星2017 BK3。

2017年1月22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科研人員又觀測到一顆移動速度比2017 BL3更快的近地天體2017 BM3,其每天移動速度達2.46度,約為主帶小行星的10倍。結合其他國際台站的觀測數據計算,這顆近地小行星的軌道半長徑為0.98天文單位,相當於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0.98倍,偏心率為0.18,軌道周期為0.97年,是一個阿坦型近地小行星。阿坦型近地小行星的軌道半長徑比地球軌道小,大部分時間與太陽的角距小,尤其難於從地球上觀測發現。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趙海斌告訴記者,近地小行星的不斷發現,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理解地球可能遭受的碰撞威脅,以及未來如何減緩和防范近地天體的碰撞。自2013年2月車裡雅賓斯克近地小行星撞擊事件后,國際社會加強了對近地小行星的發現、監測和預警合作,並於2013年12月經聯合國大會批准成立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在完成了一定的升級改造后,目前已成為一個可遠程控制的、視場達到9平方度的巡天觀測望遠鏡,同時實現了海量觀測數據的近實時處理,提高了望遠鏡對近地天體的巡天發現能力和其他瞬現天體如超新星等的探測能力。此次在兩天內同時發現三種類型的近地小行星實屬難得。(記者邱冰清、王玨玢)

(責編:趙鵬(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