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預測,到2020年擁有20部以上網絡終端的用戶將達到44%,83%以上的用戶會擁有10部以上的網絡終端。”日前,中國通信學會物聯網委員會主任、南京郵電大學教授朱洪波對科技日報表示,到2030年無線通信設備增長超過20億,無限服務終端設備增長超過一千倍。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對5G通信技術的渴望也愈加迫切,將需要大量的網絡終端設備。但現有的連接能力、網絡的承受力到底怎麼樣?
“智慧城市中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數據,每個部門辦理的業務也非常復雜。”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無線經營部總工朱伏生說,在數據壁壘非常高的情況下,要確保智慧城市的良性發展,必須打破這些壁壘,做到整體開放。
“現在完成了移動互聯網的1.0,但又有了新的變化。”朱伏生說,這就涉及到虛擬、開放、智能。從現實社會變成網上虛擬的結合,包括虛實的結合。
“萬物都要有智慧,還有雲化。原來是垂直煙囪狀的,先是私有雲,后是公有雲,最后是萬物互聯。”朱伏生拿車聯網舉例子,不同廠家的車,所有的器件採購、生態完全是封閉的。要打破這些,必須重新構造。一個全新的生態鏈,要從芯片、終端到網絡、到平台設備、到整個軟件應用、到服務進行集成,打造一個整體基於開放概念的重構的生態鏈。
“互聯網+的發展重點已不在互聯網本身,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在促進信息技術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從基於網絡的服務向基於服務的網絡轉變。”談到下一代網絡技術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朱洪波說,他們做了一個實驗。
在江蘇,他們構建了一個智慧江蘇服務平台,把江蘇省目前所有涉及運營商、農業、交通、環保等幾千種業務集成到這一平台上。“智能化現在還沒做到,數據處理還沒跟上。但是目前起碼做到平台起來了,身份暫時統一了,業務集成了。”朱洪波說,但這和真正的物聯網業務服務之間依舊存在距離。(記者 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