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的出現,宣告人工智能邁出新的一步!
一位名叫Master的新手登錄弈城,起初沒有高手搭理,但在戰勝謝爾豪四段、孟泰齡六段、於之瑩五段、韓一洲四段、喬智健四段后這個賬號熱度陡增。這晚Master十戰全勝,已注定了其出世不凡。
第二天中午Master再度現身,在對王昊洋六段、嚴在明三段等職業棋手4連勝后,終於引出了韓國第一人朴廷桓九段。重頭戲開始上演,結果也是重量級的,朴廷桓在必敗局面下超時負。此結果在高手中炸了鍋,接著等級分排名第7的連笑七段登場挑戰,卻連敗兩場!值得注意的是,緊接著Master與賬號為“吻別”的網絡棋手交鋒兩次,均以中盤獲勝。弈城網工作人員表示,“吻別”很有可能就是擁有4個世界冠軍頭銜的當今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如果“吻別”真是柯潔,那就意味著Master對當今中、韓第一人的戰績是6比0。
其后,Master又連續戰勝各大挑戰者,其中新科百靈杯冠軍陳耀燁九段也以失敗告終,最后的最后,這位堪比“掃地僧”的神秘高手連續30盤不敗,像是在逗大伙玩似的來了句:“今天累了,明天休息一天。”
最終,敗在Master棋下的有江維杰九段、辜梓豪五段、朴永訓九段、柁嘉熹九段、井山裕太九段、孟泰齡六段、金志錫九段……
一旁觀戰的柯潔九段都大驚失色:“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著法,圍棋還能這麼下?”為此他感嘆:看Master的著法,等於說以前學的圍棋都是錯誤的,原來學棋的時候要被罵的著法,現在Master都下出來了。知乎網友趙小康評論道,Master對陣這些圍棋高手,“大多數對局都是中盤取勝,人類數千年時間總結出的定式、大局觀在Master面前顯得陳腐可笑。”
1月3日9時30分,棋手古力九段按捺不住,最終發出10萬元懸賞,獎勵給戰勝Master的勇士,但其后又有4位頂尖棋手被擊敗……
不過就在51場連勝之后,第二天,Master第52盤卻以和棋結束,Master的51連勝紀錄就此終止。這場比賽中,Master挑戰中國圍棋職業選手陳耀燁。Master執黑棋、陳耀燁執白棋,30秒3次快棋,不過由於后者出現了斷線情況,30秒沒有落子的掉線,該場比賽被系統判定為和棋。隨后,Master又戰勝了中國棋手范廷鈺、黃雲嵩等人,取得了53勝0負的戰績。
此后更為期待的對弈出現在Master和聶衛平之間進行。年屆64歲的中國棋聖和Master的比賽也是這個人工智能程序進行的第54局比賽。本局Master特意把比賽用時調整為每方1分鐘一手,以示對聶衛平的尊敬。
最終本局執白的聶衛平以7目半的劣勢落敗,Master在右上角下出犀利的手段,吃掉了聶衛平一塊棋由此確立優勢,並保持到了最后。而隨著棋聖聶衛平落敗,Master將自己的不敗紀錄延續至54場,中日韓高手無一能在這次“快棋”對決中取勝。
“新的風暴即將來襲。”本次輸給Master的柯潔發文感嘆。因為Master的出現,圍棋界也開始 “反思”。棋聖聶衛平在看完Master和柯潔的對弈后表示:“Master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厚薄理念,顛覆了多年的定式。”
Master能戰勝這些超一流棋手,在人工智能專家,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劉知青看來,這並不奇怪。按照傳統的人工智能計算方法,現在的計算能力絕對達不到戰勝專業棋手的能力。但谷歌的團隊在傳統方法之上,加入了深度神經網絡,其中最重要的兩層決策步驟,一個使用“決策網絡”負責選擇下一步走法,另一個是使用“值網絡”判斷這步棋所導致的最后勝負結果。靠著更精准的評估和更聰明的棋步選擇,這種算法與人類的思維方式更接近,計算量實際上比20年前的深藍計算機還要少幾千倍。
之所以能夠達到精准的評估,關鍵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算法,而且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從人類圍棋高手的幾十萬局棋譜中,它掌握了如何贏棋的規律。這就是說,人工智能已經從幾乎人類歷史上所有圍棋高手的棋譜上學習了經驗,這樣它的落子就不僅僅靠計算,就像很多高手一樣,更多的是看棋型、看定式,然后比拼的才是計算能力。
我們的文明,真的會因人工智能而倒退?
Master的神勇表現,再次將人工智能推上風口浪尖,為此驚呼者有之,行業觀察家吳明真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一方面是仆主關系,人工智能會為人類在交通,在家庭,在教育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更高級的服務,但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另一方面又是主仆關系,人類也在不斷地為人工智能提供服務,人類創造它們改善它們,賦予它們反仆為主的能力,奪走一部分人的決策權威和生存權威。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將是一場革命,它不是簡單的改造行業,它會對我們的社會結構進行重構,重新定義經濟體,重新定義我們的人生,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我們所有純技術和純服務的職位。
“這場革命有可能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更強、更有效,但同時也會讓我們變得更差、更弱、更無效。現在,你還能憑著一門專業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是幸運的,而未來有的人連被利用、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
面對阿爾法狗和Master,心態平和者亦有之,人工智能專家劉知青表示,即使圍棋人工智能前進了一萬步,人工智能不過多走了一步。因為如果要將阿爾法狗和Master的深度學習應用在其他領域,還需要多年時間。
專家們將人工智能分為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擅長完成單項任務的屬於弱人工智能﹔科幻電影裡獨行天下的機器人則是強人工智能。按這個標准,阿爾法狗和Master還只是“弱者”。
“阿爾法狗如果化身為機器人去下棋,有一些難題它還無法克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汪兵介紹,機器人完成單項任務有很多應用,但讓它使用人的工具完成日常任務,比如放下鍋又拿起抹布擦桌子,可不容易。汪兵說,他估計2025年能夠推出這樣的住家通用機器人。
“現在業內一派認為人工智能要走向通用﹔一派認為應該垂直細分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汪兵說,“后者比如IBM的Watson就用於腫瘤和眼底篩查,表現不錯,但現在大家還在摸索階段﹔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通用化,我認為仍然有一個漫長過程。”
汪兵認為,目前全球IT巨頭力拼人工智能,基本上是利用本公司的海量數據培訓機器,讓它解決某一具體問題,比如辨認照片上的花朵,或者提高訂餐系統的效率。通用化的雄心壯志尚未落實。
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那未來能否跟人和平相處。
“擔心人工智能控制世界,等同於擔心火星上人口過剩。”著名的機器學習專家吳恩達這麼說。
相比這種態度,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江曉原似乎更為警醒,“‘老虎還小’不構成養虎的理由”,人們擔憂的是人工智能未來對人類的危害,要打消這個擔憂,就必須論証“人工智能不會危害人類”,而不能將“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作為理由。
在江曉原看來,一些持“人工智能不會危害人類”觀點的人是相信所謂的 “人造的東西不可能超過人”,“這是令人信服的論証嗎?從來沒有,事實上,這一論斷只是一個盲目的信念。”
專業人士在試圖打消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憂慮時,經常提到一個說法:我們可以拔掉電源。對此,江曉原並不贊同,他認為,當對人工智能的想象停留在個體機器人階段時,也許是成立的。更一般的說法可以是,隻要人工智能還依賴有形的伺服機構才能實施行動,那我們也許還可以拔掉電源。但現實情形是,人工智能一旦與互聯網結合,借用高度發達的定制、物流、快遞等社會服務,幾乎可以完全擺脫對所有伺服機構的依賴。這一點不僅在大量幻想作品中已經反復上演,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順利實施了。當人工智能只是一個網上幽靈時,沒有機體,沒有形態,還談什麼拔掉電源呢。
有人將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搬出來反駁,對此江曉原反駁,阿西莫夫的時代還沒有互聯網,如今,我們必須特別關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結合,即使就個體機器人而言,這種結合也將快速突破智能的物理極限。就無形的人工智能而言,還有更大的危險性,一旦和互聯網結合,上述1、2、3、4級人工智能之間的界限還能不能存在?如果居心叵測的人工智能研發者,有意突破這些界限,社會如何監控?人工智能進化成超級人工智能可能隻需彈指一揮間,到時人類將措手不及,完全無法掌控。
“發展科學”也可能“喚出惡魔”,人工智能必將威脅我們的文明,這就是江曉原的觀點。(記者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