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海關關員在監管現場(寧波海關供圖)
寧波海關關員使用安全智能鎖施封(寧波海關供圖)
寧波海關關員使用物流E監管檢查船舶(寧波海關供圖)
寧波海關關員使用光纖窺鏡檢查儀實時查看集裝箱內情況(寧波海關供圖)
寧波海關關員對船隻進行全程電子化管控(寧波海關供圖)
2016年,寧波舟山港再創佳績,年貨運吞吐量突破9億噸,成為全球首個9億噸大港。這背后,離不開寧波海關不停歇的服務和監管模式創新。
這一年,寧波海關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社交平台技術等先進理念,在全國海關系統率先推廣寧波海關移動辦公系統、移動會議系統、“個人雲”、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移動智能單兵系統等科技創新應用,大膽探索互聯網時代下新的標准化海關政務、監管、服務的運作模式,以“互聯網+”的創新性思維加快推進“智慧海關”建設進程,支持寧波外貿發展,可謂亮點頗多。
H986機檢查驗、雙隨機作業、移動單兵作業系統……站在互聯網強勁的臂膀上,這群駐守在港口一線的“把關人”正在用改革來推動新時代的海關工作。
寧波海關負責人表示,寧波海關堅持走科技強關之路,始終把科技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科技生產力全面融入海關業務改革、內部管理以及口岸大通關建設的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手段縱深發展讓監管更精准
科技手段應用於寧波海關監管業務的最大體現,莫過於機檢查驗的不斷升級,不斷突破,不斷發展。機檢比例持續提高、集中審圖、智能審圖、企業產品信息備案系統,寧波海關將非侵入式查驗進行了全方位的拓展,顯著提升企業通關效率。如今,科技創新已成為提高查驗效率的“助推器”,海關查驗越來越智能化、集約化。機檢查驗的優勢在於非侵入式查驗,不用開箱和掏箱,而且速度快,這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通關成本,為企業提供非常大的便利。
據統計,2016年寧波海關機檢查驗報關單45798票,查驗自然箱59194個,機檢查驗票數比例為44.02%,機檢查驗自然箱量達54.29%,機檢直接放行率達75.98%,為企業節省通關成本約4000萬元人民幣。
同時,寧波海關率先在全國實現機檢查驗“集中審圖”,集裝箱按照便利原則在分布於3個隸屬海關6個碼頭的8台H986設備現場過機,通過光纖傳輸將機檢圖像“化零為整”統一發送到機檢查驗科實施集中審像,僅用17名海關關員就完成傳統作業模式下需90多名海關關員才能完成的工作。
如果說“集中審圖”是機檢查驗升級2.0版,那麼更新的3.0版,則是在全國海關范圍內率先開發了“智能化機檢圖像分析系統”和“寧波海關企業產品信息備案系統”。
“智能化機檢圖像分析系統”好比“機檢外腦數據庫”,可以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自行比對典型圖像、判斷貨物種類、預警敏感商品,有了它,就好像有了參考答案。2015年,寧波海關自主研發了“寧波海關企業產品信息備案系統”,對資信優良的生產型企業進行審核備案,收錄其產品的實際照片和過機圖像,在出口環節優先實施機檢查驗,截至目前,通過審核的備案企業已達到105家,共計1075項備案商品。這項措施為守法經營的生產型企業提供了通關便利,有效節省了企業的出口通關時間和成本,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科技“新武器”的配備,則讓傳統的人工查驗更加便捷。寧波海關自主研發的“以圖查圖”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移動智能單兵系統,利用先進的圖形識別算法,取代了傳統文字輸入的搜索模式,自動比對識別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系統中26000多個權利標識,並獲取相應權利信息。目前,系統應用於海關移動智能單兵終端,成為海關查驗現場多語種罕見權利標識的快速識別、侵權案件現場取証判定的有力工具。
除此之外,寧波海關用上了給集裝箱做“胃鏡檢查”的光纖窺鏡檢查儀,隻要外箱上留有直徑1厘米以上可供插入內窺鏡導入管的小口,海關關員就可以通過外部儀器操作實時查看導入管上下左右的情況,還能實現拍照、錄像等取証工作,無須掏箱,對貨物的影響非常小,可謂便攜式查驗“利器”。制冷劑查驗“神器”ODS快速檢測儀,隻需要30秒的校准,就能准確地檢測出R12、R22、R134a以及HC等常見制冷劑,對於其他種類的ODS物質或者混合物,也能給出各種成分、含量比例,海關關員可以據此做出大致的方向性判斷,大大降低了制冷劑查驗取樣送檢的時間和檢測成本。
物流監管領域是寧波海關科技投入的另一“重頭戲”。說起以前的物流監管,從事多年此項工作的寧波海關監管通關處物流監控科科長周曉平感慨良多,“以前完全要靠人力來做,每天就是審核不完的單証和跑不完的碼頭、堆場。”
為改變這種人海戰術,寧波海關依靠業務改革和科技監管“兩條腿”走路,用科技提升監管效能,“經過連續多年的努力,逐步實現了船舶管控實時化、途中管控全程化、場所管控網格化、監控指揮信息化,探索出適應寧波口岸特色的海運物流全程智能化管控模式。”
周曉平口中“特色模式”的背后,是寧波海關多年來堅持不懈的科技創新,從移動單兵設備、船舶智能識別、安全智能鎖這些物聯網設備,到大數據、雲計算,新技術新方法已經滲透到海關物流監管的方方面面,徹底改變了海關物流監管“原來的模樣”。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物流鏈的風險梳理,寧波海關把以往對物流的過程管控方式轉化為“節點控制”,避免了海關監管行為對正常物流運轉的影響,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監管風格。
自海運物流全程智能化管控運行以來,正常集裝箱卡口通行率達到100%,進口空箱滯港時間從原先需5—6天優化為基本可當天提走,平均滯港時間減少90%,碼頭場地佔用率由76%降至65%,每年可為相關企業節省碼頭堆存費、空箱租用費等費用共約2億元,真正實現嚴密監管下的高效運作。
感受到效率越來越高的不僅僅是企業,一線海關關員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為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部署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打造智慧物流體系,發展物聯網”的要求,寧波海關大力推動“互聯網+”應用,通過物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應用,開發出物流移動單兵系統“物流E監管”,通過無線傳輸、平台對接、關港數據交換等手段,集成船舶、車輛、貨物、監管場所等多方數據,實現申報信息與實際情況的現場校驗,現場檢查照片的實時採集、回傳,成為功能強大的外勤作業實時輔助系統。2016年應用“物流E監管”開展船舶登臨檢查1109艘次,平均每艘次節省作業時間近1個小時,物流監管一線已逐漸步入“E時代”。
隨著科技化的不斷縱深發展,寧波海關已經不滿足於查驗、物流等業務的創新,逐漸將科技化滲透入日常業務的方方面面。海關日常監管的高效運作離不開“大腦”的高效指揮。寧波海關以“風險可預警、數據可查詢、流程可監控、行動可指揮”為目標,立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著力打造出信息化的監控指揮中心。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依托業務數據、視頻監控以及地理信息等系統的整合,搭建了包含指標展示、業務監控、預警提醒、視頻管理、聯系處置和地理信息六大功能的監控指揮中心平台。在平台的有力支撐下,指揮中心目前已經成為了對內業務運行監控和對外走私違法風險防控的決策輔助中心、運行監控中樞和指揮協調平台。
2016年,在執行國際協查任務中,寧波海關查獲香煙等涉及貨值約3407萬元人民幣,該情事是寧波海關首次依靠自主風險分析實現跨國境查獲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外,通過立體防控,共移交風險線索34條,其中刑事立案5起,行政立案2起,案值2613萬元。
數據共享讓服務更貼心
查詢通關信息,你需要什麼?一本厚厚的進出口稅則?一台聯網的電腦?現在,打開手機,關注微信公眾號“阿拉甬關”,這些“大家伙”你都不再需要,“掌上通”的時代已經到來。
為了給企業創造一個辦事便利、政務透明的通關環境,在“互聯網+”戰略引導下,寧波海關借助海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阿拉甬關”、12360熱線服務電話、通關短信提示等途徑,實現了“指尖上的通關”,最大限度保障通關各流程的信息公開。
干了十幾年報關業務的徐平波是寧波外運國際集裝箱貨運有限公司的部門經理,她把寧波海關的“掌上通”比作“行走的工具包”:“通過短信,可以獲知查驗布控信息﹔通過微信,不僅可以查詢集裝箱的進場、放行信息,還可以查進出口稅則、知識產權備案信息、通關狀態等,降低了來回現場查詢的時間成本。另外,涵蓋海關各項業務的政策解讀和通關指導等方面的推送,也方便我們及時了解海關的最新政策。”
如果說信息公開方便了企業了解通關情況,那麼信息共享,則大幅提升了企業的辦事效率。單一窗口堅持“一個平台、一次提交、結果反饋、數據共享”的建設理念,真正打破了“業務壁壘”和“信息孤島”,力爭實現“一站式”的業務辦理,為企業省時省錢。
2016年,船舶出口岸手續聯系系統實現了海事、海關、國檢3部門對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聯系單的網上會簽一體化,簡化進出境船舶出口岸手續,累計為1萬余艘次船舶辦理手續,平均節約船舶通關時間約2小時﹔海關、海事在電子口岸的船舶進出境申報平台,通過共同數據共享提取、差異數據分別錄入、兩類數據組合提交的方式,節約企業錄入時間和成本約1/3。
寧波海關與市商務委共同搭建的涵蓋海關、商務部門、企業3個客戶端子系統的“寧波市加工貿易公共服務平台”,則打造了加工貿易“一個平台,一次錄入,信息共享,一口辦理,全程無紙”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關區85%以上的加工貿易手冊業務可以在1個工作日內完成,辦理效率明顯提升,企業管理成本大幅縮減,按目前全市100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測算,成本降低額度在2億元左右。
科技的應用不僅有共享,還有更多的創新和發展。作為上海自貿區海關監管創新制度的又一項復制推廣措施,“工單式核銷”就是技術創新應用的杰出代表。寧波海關通過應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與企業ERP數據同步,實行全程料號級管控,更准確及時地反映出企業生產的實際耗用,減少人工核算調整內容,提高區內加工貿易監管的實際效能。2016年6月22日第1期工單式核銷工作順利完成,處理數據近331萬條,試點企業參與核銷料件貨值35.8億元,核銷差異率0.47?,相比傳統核銷模式降低2/3。目前,寧波海關已成功復制推廣了“保稅展示交易”“簡化統一進出境備案清單”“批次進出、集中申報”“智能化卡口驗放”等18項創新制度,惠及企業800余家,實現了“提速、增效、減負”的目標。
“管得住”,也要“通得快”。科技的運用,打破了進出口物流鏈條上的障礙,突破了部門、設備、時空等限制,實現了信息互聯互通。在“用戶體驗”至上的今天,海關監管服務亦更注重管理對象的需求體驗,以科技為企業提供便利通關全過程服務,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模式創新讓管理更高效
現在,在寧波海關,無論你是出差還是下班回家,無論你是安卓手機還是蘋果手機,都能實現工作“隨手辦”。近年來,寧波海關運用科技技術自主開發了移動辦公、移動會議、智慧雲等一系列“互聯網+”項目,形成了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新型辦公模式,有效提升了行政運行效率,讓政務辦公更高效。
移動辦公系統將傳統意義PC端的辦公及業務系統進一步拓展延伸,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海關關員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進行公文辦理、郵件收發、請假審批、業務制度查詢等涵蓋政務、業務、后勤等32項功能模塊的瀏覽和操作,有力促進了政務管理的便捷化、智能化、交互化。
移動會議系統具有提供會議消息推送、會議內容共享、會議資料篩選修改、會議設備綁定等功能,並利用最新低功耗藍牙和二維掃碼技術,實現參會人員自動簽到,不僅能實現辦公無紙化,還能減輕會議組織工作量,進一步提升會務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寧波海關應用該系統召開會議過百次,節約會議材料打印紙張5萬余份。
你有“百度雲”,我有“智慧雲”。集“個人雲”“部門雲”“關區雲”於一體的“智慧雲”系統,運用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等相關技術,支持文件上傳、分類和檢索,打破原先“封閉性”的電子歸檔形式,讓文檔在辦公計算機與移動辦公系統手機端實現共享,將大量的文件變成部門間乃至整個關區的知識庫。自“個人雲”上線以來,雲端上傳文件已累計達4525個,網盤容量累計達14GB。
抽查誰?怎麼查?誰來查?復查誰?全部隨機!
“雙隨機”是指海關在查驗工作時,隨機選擇布控、隨機派員,將“查誰、誰查”的決定權由人轉交給計算機,最大化減少海關執法的人為干預,降低廉政風險,並自動記錄作業信息,全程留痕,責任可追溯。寧波海關通過自主研發,在“雙隨機”基礎上增加了隨機復查復驗和機檢隨機派圖,實現布控查驗“智能隨機”全程覆蓋,為構建公平監管的通關環境再添助力。
“簡單地說,哪些企業被布控查驗,查驗的方式是什麼,查哪個箱子,如何掏箱,都由計算機來指定。”寧波海關隸屬北侖海關通關科副科長呂方明介紹,“這樣一來,具體單証與海關查驗關員之間的聯系完全由電腦系統隨機掌控,計算機派單結束之前,海關查驗關員、查驗場地、被查驗貨物都未確定,進一步降低了執法風險。”
而通過查驗移動單兵系統,海關查驗關員在提交查驗報告時,將隨機觸發復查復驗指令,由專門負責復查復驗的部門在貨物裝箱前進行“二次驗核”,核對查驗結論的准確性,為防范執法風險再筑一道牆。(陳瑩 周潔 吳彥蓉 張珂 鐘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