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雲南省林業廳對社會發布,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將生活在雲南高黎貢山地區的白眉長臂猿新物種命名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這是截至目前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
經過多年的艱苦研究,中山大學教授范朋飛、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等科學家聯合國外長臂猿專家合作研究,通過外部形態、牙齒和分子遺傳學等發現,確定了主要生活在雲南高黎貢山地區的白眉長臂猿是一個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
該物種和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在50萬年前分化,分化時間大於或者接近很多已經被命名的靈長類物種。保存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該物種模式標本,是1917年4月在高黎貢山紅毛樹採集的一隻成年雄性。這個標本被採集100年后,它的身份終於得到了確定。1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這一重要成果在國際著名靈長類期刊《美國靈長類學報》在線發表后,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據介紹,高黎貢白眉長臂猿主要分布於怒江與伊洛瓦底江之間的中緬交界地區,國內僅分布於雲南怒江以西的高黎貢山南段保山市隆陽區、騰沖縣和德宏州盈江縣。其棲息地海拔跨度很大,甚至包括海拔2700米的森林。作為一種熱帶地區的物種,高海拔的冬天對它們來說是嚴酷的考驗。科學家發現,上午10點,長臂猿還未開始活動,據對他們的跟蹤監測,在寒冷的冬天,它們的日移動距離僅為300多米。
“雖然目前種群數量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在國內,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種群數量不容樂觀。”范朋飛說,現有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分布區非常狹小,種群數量不足200隻,且呈現出明顯的片斷化分布,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僅保存有白眉長臂猿不到20群,數量60~70隻,其他種群分布在盈江縣蘇典鄉、支那鄉和中緬邊境的騰沖縣猴橋鎮。(記者 張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