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斗二號衛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從2004年8月立項,到2012年12月正式向我國及亞太地區提供導航、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該系統用8年時間,建成了由14顆衛星和32個地面站天地協同組網運行的區域導航系統,追趕並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書寫了我國航天領域又一段傳奇。
該工程總設計師助理郭樹人介紹,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直面國際競爭,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等國外先進系統比性能、比服務,是我國首個與國際先進系統同台競技的航天系統。
2004年北斗二號工程立項時,GPS的定位精度已達到10米,工程總體將這一指標定為北斗的“小目標”。“我們覺得,系統完成時,能達到這個水平就心滿意足了。”該工程衛星系統總師楊慧說。2012年,北斗二號完成區域組網投入正式運行,此時GPS經過改進,定位精度已提升至6米,而北斗的精度指標已經與之旗鼓相當。
回顧工程的發展,楊慧的感受是:“一次次被逼到絕境,又一次次爬起來。”她回憶說,北斗發展之初,和其他航天系統一樣,難以開展核心技術的合作。這段艱辛歷程,讓北斗團隊堅定了自主建設的決心,取得了一項項重大技術突破。
“北斗二號國際首創同步軌道導航衛星,同時首創了以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為骨干,兼有中軌道衛星的混合導航星座。”該工程原副總設計師、北斗系統高級顧問李祖洪說,對於區域導航系統而言,這種組合可以用最少的衛星數量實現最好的覆蓋效果,已獲得了國際的認可。
楊慧表示,不同軌道對衛星設計、導航性能會帶來不同影響。國外導航衛星均在高度2萬公裡左右的中軌道運行,很多導航性能所需的特性,在中軌道衛星上已經摸透。但北斗系統建設受國土布站局限,必須造出能在國土范圍內管轄的星座,隻能採取高、中軌混合的方式,這帶來了一系列世界性難題。經過不懈努力,北斗團隊解決了高軌導航衛星姿態控制、高精度溫控等難題,提升了系統服務的精度、連續性和可用性。
北斗是我國唯一的導航系統,許多導航衛星特有的產品,國內過去沒有,國外則對我國實施了技術封鎖。北斗團隊自主研制了以星載原子鐘為代表的一批核心產品,打破了國外的封鎖壟斷,實現了衛星關鍵部件自主可控,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郭樹人表示,北斗二號是國際上首個將導航定位、短報文通信和差分增強三種服務融為一體的導航系統。楊慧說,一體化設計對衛星的兼容性提出了極高要求。除了要解決多個頻率相互干擾的問題,對衛星的整體設計、功能需求、設備小型化等方面都帶來了影響。
同時楊慧介紹,位置報告功能是從北斗一號開始就具備的特點。“它不但能讓你知道自己在哪,也能讓上級系統知道你的位置,在救援、搶險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她說,“如果MH370裝有北斗系統,就不會找不到了。”
除了衛星設計、產品及功能上的創新,北斗二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楊慧說,通常一箭多星發射都是針對小衛星或低軌衛星,而向將近36000公裡高度的軌道,對每顆重達2噸多的導航衛星進行一箭雙星發射,難度大不相同。
“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建設的圓滿完成,使我國從根本上擺脫了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郭樹人說,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已成為代表中國服務國際社會的國家名片。(記者 付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