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醫生”正在“問診”文物。 (盧旭/中國文化報)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很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故宮文物修復充滿興趣。日前,隨著國內最大的文保科技機構——故宮文物醫院的正式挂牌揭幕,觀眾可以通過預約走進故宮來觀摩文物修復過程,並與那些“網紅”文物修復師進行面對面交流,進一步體會到文物修復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
國內最大的文保科技機構
故宮文物醫院原名“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坐落於故宮西側院牆內側,自2014年4月12日開工,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終於竣工,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地上和地下各一層。
作為國內最大的文保科技機構,故宮文物醫院從外表看,與故宮整體建筑風格渾然一體,內部卻是一座現代化的“醫院”。從空間上,這座“醫院”劃分為六大區域,分別是科技保護區、分析檢測區、書畫修護區、綜合工藝修護區、綜合藝術品修護區、金屬鐘表修護區﹔從功能上,劃分為文物科技實驗室、文物修護工作室和文物保護管理與展示宣傳三部分。文物醫院中有15個文物分析檢測實驗室、4個文物科技保護實驗室、4個文物預防性保護實驗室、16個文物修護工作室,以及6個文物保護管理與展示宣傳部門等,合計45個工作單元,使文保科技部內的文物科技、文物修復與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定位更加清晰,相互職責關系更為明確,工作流程更為合理與順暢。
其中,文物科技實驗室承擔文物的分析檢測、科技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文物修護工作室承擔院藏書畫、木器、漆器、百寶嵌、金屬、鐘表、陶瓷等文物的修護和復制,以及文物的囊匣制作工作﹔文物保護管理與展示宣傳負責整個部門業務的組織領導及管理協調工作。另外,故宮文物醫院還設立了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中國—希臘文物激光技術聯合實驗室、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故宮博物院—上海光源聯合實驗室等國內外文物保護合作項目。
“新落成的故宮文物醫院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也是服務於‘平安故宮’工程子項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的重要工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
文物修復過程就像治病
據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工作人員,也就是文物醫院內的“醫生”介紹,一件文物來到這裡修復,過程還真有些像是病人到醫院看病。首先是故宮博物院內各部門列出需要修復或保養的文物清單,到文物醫院“挂號”。隨后,根據不同文物破壞損傷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查,給出相應的修復意見,然后根據“病情”,分別送入各相應科室。此后就是正式修復。在修復的同時,文物醫院還要留下詳細的修復記錄,以便今后的保護。修復完成后的文物,就可以出院,光彩照人地與觀眾們見面了。
據介紹,故宮文物醫院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編制達200名。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文物醫院也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故宮博物院為這座全新的文物修復中心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如文物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使現代科學技術能夠更好地造福於文物修復工作。
文物醫院將向公眾開放
“文物醫院理念的提出與踐行,很好地詮釋了故宮博物院對於文物保護工作與文物科技工作的定位。”單霽翔表示。
故宮博物院除收藏有180多萬件文物藏品,同時也保存有許多中國古代特有的文物保護修復傳統手工技藝,並擁有以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青銅器修復技藝、古代鐘表修復技藝、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代表的10多個門類的保護修復專業隊伍。
單霽翔表示,“平安故宮”工程中的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項目,將得以在“文物醫院”更加全面、深入地展開,讓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消除自然損毀的風險。同時,為了更好地向大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故宮博物院希望以“醫院”這個接近日常生活的概念,進一步向大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故宮博物院也將向公眾開放故宮文物醫院,廣大觀眾和社會公眾可以預約觀摩文物修復過程,與文物“醫生”進行交流。 (記者 劉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