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小寒節氣你知多少?

2017年01月05日10:4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小寒:天寒地凍 滴水成冰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兩個節氣。小寒一般在公歷1月5日-7日之間,今年小寒交節是1月5日11時55分,此時太陽位於黃經285°。根據中國多年的氣象資料,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日子,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民間也常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從冬至開始起計算寒天的“九九”,“三九”是最冷的時段,也總是落在小寒節氣內。

  上一個節氣“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但土壤深層還有一些積存的熱量可以散發,所以冬至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到了小寒,土壤積存的熱量散失到了最低點,盡管白天稍長,太陽的光、熱略有增加,但實際這是最入不敷出的時期,於是成為全年最冷的時節。《全宋詞》中有無名氏的詞句“小寒時節,正同雲暮慘,勁風朝烈”(《望梅》),正是寫小寒之冷。

  既然小寒更冷,古人為什麼要在小寒后又加一個大寒,而不是倒過來排列呢?原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講“物極必反”,認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從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覺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讓大寒后迅速回歸立春,這才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

  看唐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柴繞樹梢。

  霜雁近北首,雊雉隱聚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們平時說的“黃鐘大呂”,是中國古代十二律中的頭兩個音律,黃鐘對應十一月,大呂對應十二月,所以詩中說“小寒連大呂”。后五句說的是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的事:“一候雁北鄉(向),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都是說陽氣發動后鳥類的活動: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喜鵲開始筑巢、雉雞開始鳴叫。后兩句說,雖然正值嚴冬,但離春天正月已經不遠了。

  到了小寒,北方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南方大部分地區也是霜雪交侵,冷透肌骨。這時的農事活動,北方可以積肥造肥、興修水利,南方則需澆好凍水、培土施肥以使農作物安全越冬。

  既然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寒為陰邪,容易傷到人體的陽氣,所以小寒養生的基本原則仍是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溫養陽氣,關鍵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人們要做好保暖工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補益身體,當然需要合理進補,即針對不同的體質(是陰虛、氣虛還是血虛)來補。日常起居要早睡晚起,多晒太陽,以助腎中陽氣,還要堅持做一些適合冬季的體育鍛煉,以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王玉民)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