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在典贊·2016科普中國活動現場公布(北京科技報供圖) |
人民網北京12月30日電 今日,典贊·2016科普中國現場活動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一號演播廳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主辦,北京市科協承辦,人民網、北京科技報社、科學普及出版社、新華網、光明網、騰訊網、百度和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協辦。活動現場公布了2016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以下內容按事件發生的時間排序。
人類兩次探測到引力波,愛因斯坦預言被証實
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及LIGO科學合作組織宣布他們成功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成為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的重要裡程碑。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可能存在,這一預言由此得到了証實。
“阿爾法狗”橫掃李世石,人工智能話題迅速升溫
3月9日,谷歌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圍棋軟件AlphaGO四比一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人狗”大戰引發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持續關注。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 納入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
2016年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奮斗目標,這標志著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處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也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標志性工作之一。
研究資料表明,西方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三十多個發達國家中,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都在10%以上。為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作為“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
科技界“三會聚首”,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5月30日開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三會聚首”,會議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我國科學普及事業的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超百位諾獎得主聯署公開信,呼吁停止反對轉基因技術
6月29日,超過百名諾貝爾獎得主簽名,向聯合國和各國政府發出倡議,力挺轉基因作物。百名諾貝爾獎得主的行為為轉基因科普再次掀起了一波高潮。
世界首個量子衛星發射,首席專家帶頭解讀民用前途
8月16日凌晨,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這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為首的專家團隊詳細解讀了量子密碼與百姓生活的關系。
“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太空科普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
9月15日,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成功,並於10月19日與神舟十一號飛船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天宮二號工作、生活了30天后成功返回,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航天員在太空進行了一系列空間試驗,還給全國青少年朋友錄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課”。生動的實驗內容和通俗易懂的講解讓觀眾感受到了航天科學的魅力,激發了青少年朋友對科學的熱情。
中國FAST睜開“天眼”,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
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歷時22年后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后激起了公眾的好奇心,我們真的能聽到來自外星文明的聲音嗎?
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氣象部門多渠道發出科學聲音
10月30日,國家氣候中心綜合評估認為,2016年發生了20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本次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氣候帶來明顯影響,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影響,特別是引起了今年夏季長江流域大范圍的嚴重洪澇,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厄爾尼諾影響而變得格外寒冷。國家氣候中心、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等4家單位對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發展進程密切跟蹤監測,通過多種傳播渠道發出科學權威聲音,為社會公眾解疑釋惑。
長征五號成功發射,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
11月3日,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這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也標志著我國邁出了由航天大國轉為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雖然最終結果圓滿,但這次“長征五號”首飛的過程卻經歷了多次波折,甚至一度面臨取消發射的風險,令公眾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