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尾巴在琥珀中找到了

恐龍繁衍之謎要到哪裡找答案?

2016年12月16日09:43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恐龍繁衍之謎要到哪裡找答案

  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增多,恐龍,這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2億年前的地球霸主在人們面前逐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盡管如此,關於恐龍仍有很多待解的謎題,而恐龍究竟是如何進行“傳宗接代”的就是其中之一。

  繼今年6月底公布琥珀中的古鳥類標本后,12月9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團隊又爆出一個更加驚人的消息: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恐龍標本(尾部)。“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鮮活’的恐龍形態。”邢立達如是說。

  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增多,人類解開了很多關於恐龍的秘密,讓這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2億年前的地球霸主在人們面前逐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盡管如此,關於恐龍仍有很多待解的謎題,而恐龍究竟是如何進行“傳宗接代”的就是其中之一。

  骨骼區分有困難,安能辨“龍”是雌雄?

  要揭開恐龍交配之謎,首先要弄清楚恐龍的性別。而在缺失生殖器化石証據的情況下,識別恐龍雌雄,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傳統上,我們依據恐龍骨架的一些形態差異,比如通過骨架粗壯還是纖細,通過裝飾性結構(如角)的有無,來推斷雌雄,但這樣得出的結論常常不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

  由於在骨骼上區分雌雄恐龍實在太困難,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其他証據。

  2000年,一具特殊暴龍化石的發現,揭示出一種全新的識別雌雄恐龍的方法。此前,科學家發現,當有些種類的鳥類處於產卵期時,后肢的股骨骨髓腔裡,會產生一層薄薄的名為“髓質骨”的組織。而當時,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瑪麗·H·施魏澤在檢查這具暴龍化石的股骨時,也發現了這種名為髓質骨的組織。由於該組織富含鈣質,能為蛋殼的生成貯存原料。因此,可以認定這具暴龍化石是雌性,並且是在懷孕時死去的。這一發現証明,不光是恐龍的后裔鳥類,雌性恐龍至少在懷孕時,也會在股骨中生成鈣質層。“但這種方法有局限性,僅能辨別出產蛋期的雌性恐龍。”徐星說。

  此外,“找到那些體內還懷有恐龍蛋的雌性恐龍化石,這也是一個明確的鑒別方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海魯說。

  長冠長刺長羽毛,恐龍用什麼吸引異性?

  在交配之前,恐龍得先吸引異性。古生物學家曾懷疑,恐龍身上許多夸張的裝飾,比如頭冠、棘刺、骨板、角,都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生。

  尤海魯認為,蜥腳類恐龍長長的脖頸,可能也具有類似的功能。盡管進化出夸張的超長脖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這樣能讓恐龍吃到更多的食物,但也有可能增加它們在交配期吸引異性的機會。

  對此,徐星表示,恐龍如何吸引異性是很難研究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少有直接的証據。“我個人認為一個很有趣的可能是恐龍通過各種形態的羽毛及顏色來吸引異性。現在有証據顯示,整個恐龍家族可能都長有羽毛,正是多彩的羽毛,導致了恐龍的多樣性,從而也使其成為中生代陸地的霸主。”徐星說。

  鳥類是活“恐龍”,可以從其繁衍來推測恐龍?

  那麼,恐龍在向異性展示完后,它們到底是怎麼交配的呢?

  “雖然沒有恐龍交配的直接証據,但可以通過鳥類和鱷魚等現生動物的交配行為來進行推測。幾乎所有爬行動物和現代鳥類會把精子產在雌性體內,所以恐龍也應該如此。”徐星說。

  徐星介紹,鳥類可以算是活的恐龍,它們於1.5億年前從恐龍的一個分支中演化而來,並頑強存活至今。鱷類,一個包含了短吻鱷、長吻鱷和寬吻鱷的群體,是現存與恐龍和現代鳥類關系最密切的生物類群。鳥類和鱷類的共同特征也可能出現在恐龍身上。其中一個在鳥類和鱷類的兩性中都存在的性狀是,它們都具有泄殖腔,這是位於軀體最末端的一個空腔,綜合了生殖、排尿和排便的功能。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推而廣之,恐龍很可能也具有類似器官。因此,恐龍的生殖器很可能平常是看不見的,外觀上僅僅只是尾巴下方的一條縫。

  雖然目前大多數雄性鳥類的泄殖腔內沒有陰莖,它們通過“泄殖腔親吻”這種方式將精子擠進雌性泄殖腔口。但有一些雄性鳥類卻是有陰莖的,有趣的是,這部分鳥類在進化樹上的位置位於鳥類的主干部分。

  根據耶魯大學鳥類學家帕特裡夏·布倫南及其團隊的理論,這一特征說明,遠古時期的鳥類是有陰莖的,而其他支系的鳥類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這一性狀。雄性的鱷類也具有陰莖,它們使用相似的方式使雌性受精。因此,有專家認為,幾乎可以肯定雄性恐龍會擁有類似器官。而且恐龍的陰莖會是一種單個的、不成對的器官,並至少有一個長通道以便在交配時射出精子。人類已發現了1850多個屬種的恐龍,它們生存於2.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之間,在漫長的演化中,它們的外生殖器很可能出現很多變化。

  像鱷魚像大象像犀牛,恐龍到底怎樣傳宗接代?

  “至於恐龍的交配姿勢,可以參考現代鱷魚、蜥蜴,甚至大象和犀牛等大型哺乳動物的交配方式,但總體而言很難確定。也有科學家在此基礎上使用計算機模型驗証各種交配姿勢的可能性。”徐星說。

  的確,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力學專家R·麥克尼爾·亞歷山大猜想,恐龍交配類似現今的大象和犀牛——雌性需要承受雄性的重量,具體情況取決於對恐龍身體受力的計算和分析。由於恐龍具有長而且相對堅硬的大尾巴,因此,他認為雄性恐龍將它們的一條腿搭在雌性的背上,雄性的重量主要壓在雌性的臀部和后腿附近。這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負荷,但他同時指出,最終的壓力其實不會比它們平常走路時壓力更大,因為在邁步的過程中,有一個其他三腿抬起、僅一條后肢承受身體全部重量的階段。

  “如果恐龍自身強壯到能支撐它走路,那麼它的交配也不會有任何問題。”亞歷山大在1991年曾寫到,“它們的力量足可以應付這兩件事。”

  已故英國古生物學家貝弗利·霍爾斯特德也提出過,雄性恐龍需要壓在雌性恐龍身上以便於交配受精。但他認為,恐龍交配的情形更像現生的蜥蜴和鱷類。他推測,雄性將一條后腿搭在雌性背上,這種方式能讓它將臀部置於雌性尾巴下方,使兩者的泄殖腔緊貼。尾巴較長的種類可能會將尾巴交纏在一起,體表直接接觸可以獲得更多刺激,就如一些蛇類交配時相互緊密纏繞對方身軀一樣。

  當然,也有科學家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恐龍需要借助水的力量完成交配,在陸地上操作難度較大。

  眾口不一,莫衷一是。恐龍如何交配,似乎依然是謎,就如徐星所言:“由於一般不能保存成化石証據,隻能進行間接推斷。因此在古生物學研究中,像這種行為學的問題是最難回答的。”(記者 付麗麗)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