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繼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衛星“家族”又會添新成員——中國將發射國內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按照設計,在未來幾年,它將在太空巡游,通過不斷變換觀測模式,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監測,並借助模式同化技術,最終形成全球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就開始部署並緊鑼密鼓地對碳衛星項目進行論証,並於2011年啟動實施863計劃“十二五”重大項目“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
中國為什麼這麼需要一顆碳衛星?布局這步棋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監測和分析起到什麼作用?
摸清二氧化碳的來去“蹤跡”
氣候變化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熱詞。但是,國際上對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關鍵因子的連續監測和分析仍很薄弱,尚未形成完備的基礎數據。
“從人類有限的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地面直觀觀測史來看,150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從280ppm上升到400ppm。這導致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7攝氏度,由此導致災害性天氣頻發、強度加大。”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如果溫度繼續上升,即使此后將二氧化碳濃度減小,地球也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
那麼,問題來了:採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相關數據,全球地面都設有觀測點,為什麼要發衛星?“其實地面觀測的絕對精度要比衛星觀測精度高,但地基觀測不能解決全球大氣碳含量的空間分布問題,更不能監測到海洋上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盧乃錳介紹,2010年左右,全球的二氧化碳地面觀測站點僅有200多個,難以滿足監測需求。
當今碳循環科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上無法准確獲取二氧化碳通量(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總量)信息。所以,需要通過空間觀測手段,完成對全球和區域范圍內二氧化碳的測量,以提高人類對全球碳循環過程的理論認識,進而改進氣候變化預測結果的可信度和穩定性。
一個好漢三個幫,碳衛星又來了“中國造”
正是基於上述認識,2009年,日本發射了世界首顆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同年,美國的碳衛星(OCO-1)首次發射失敗,后於2014年再次發射其替代者OCO-2。
已有美日兩顆碳衛星在前,中國是否還有必要自立門戶?盧乃錳用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來回應這一疑問:“當初中國一窮二白,在我們發射氣象衛星遭遇挫折的時候,很多人說,既然可以免費用日本的衛星數據,就不要發射自己的氣象衛星了,但從長遠角度看,作為一個大國,不能依賴國外,必須克服困難,堅定地走自主發展的道路,這樣才形成如今在氣象衛星領域美國、歐洲和中國三足鼎力的局面。”
在二氧化碳監測問題上,更為現實和迫切的需求是,中國必須擁有自主數據才能在全球氣候談判中掌握主動權。持家得先有賬。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接受科技日報獨家專訪時說,中國政府研制並發射碳衛星,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進而給出全球碳分布數據,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積極行動,而且也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同時,在李加洪看來,“做全球二氧化碳監測僅僅一兩顆衛星是不夠的,我國是第三顆,歐洲也將碳衛星列入計劃。我們希望通過這顆衛星和其他幾個國家合作形成碳衛星‘虛擬星座’,聯合觀測大氣二氧化碳,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更加豐富的監測數據”。
研制:從心裡沒底到“跳起腳能夠得著”
李加洪回憶,早在2009年,根據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辦公室的部署,國家遙感中心就在思考“十二五”的布局,對包括日本GOSAT衛星發射和美國發射失敗的OCO-1等都非常關注,並專門咨詢童慶禧院士:“中國該不該搞自己的碳衛星?”得到的是堅定的肯定回答:“從戰略層面必須做。”
“863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專家組在前期領域戰略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考慮‘十二五’部署哪些項目時,大家對發射碳衛星這件事已達成共識,問題是我們能否做得了和怎麼做。”盧乃錳回憶。
碳監測衛星是我國的空白,對於我國科研人員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隻能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剛開始也是兩眼一抹黑。這類衛星對於光學儀器的要求非常高,我們在元器件等各方面是否能滿足需求?”盧乃錳說,沒有人敢打包票,“在走訪了全國十多個相關單位后,大家心裡有點底了。”
中國碳衛星還加載了真正意義上的雲與氣溶膠監測儀。李加洪解釋:“利用它能排除雲和空氣中氣溶膠的影響,也就是解決對二氧化碳監測的‘噪音’干擾問題。”
具體到指標設計,盧乃錳說,“我們在反復權衡功能、精度和工藝水平后,確定了合適的配置方案”。最終,在“跳起腳能夠得著”的宗旨下,中國的碳衛星不僅實現了各項設計指標,還極大地帶動了我國多項相關技術的突破。
“863計劃+航天工程”管理的完美聯姻
“碳衛星由863計劃立項,前期主要按照863項目管理,但后期工程主要以航天工程模式進行管理。”參與863計劃全過程管理的李加洪介紹,中科院負責碳衛星工程的組織實施,中國氣象局負責地面應用系統。該工程按照航天工程管理模式,專門成立了衛星工程總師和總指揮兩總管理體系,通過工程“兩總”體系,使得863項目管理和航天工程管理之間得到了有機結合,實際也實現了國家科技計劃中工程性項目的管理創新。
“該項目立項還緊密結合相關部門的需求,如它與中科院先導專項的碳專項緊密結合,也與中科院一直推動系列科學實驗衛星計劃不謀而合。”李加洪說。(記者 操秀英 陳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