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英國科學家在比鄰星的宜居帶發現小型岩石行星——比鄰星b,再次激起尋找地外生命的希望。但據《每日郵報》13日報道,有天文學家稱,該行星上的生命可能被所繞恆星的電子輻射摧毀,超級耀斑將它置於“滅絕水平”的輻射中。
比鄰星b圍繞太陽系外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運行,距離太陽隻有4.22光年。雖然其與所繞恆星相距隻有地球和太陽間距離的5%,且11.2天就能完成一個軌道周期,但比鄰星b所繞恆星非常暗淡,輻射能量比太陽小得多,因此溫度足夠溫和,大約在零下90℃到零上30℃之間,適合液態地表水存在。
科學家認為該星體宜居,那裡的條件應該能夠支持生命的存在。但是,其磁場仍是決定性因素。由於比鄰星b運行軌道距離所繞恆星太近,比水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還小,任何恆星耀斑都可能對其表面產生巨大影響。
非盈利機構“藍色大理石空間科學研究所”天體生物學家迪米特瓦·阿特瑞依相信,耀斑輻射與行星磁場強度之間有著很好的平衡。如果磁場強度足夠大,比鄰星b可以像地球大氣層那樣偏轉太陽風﹔如果磁場很弱,大部分恆星輻射將到達其表面,對可能存在的生命造成潛在威脅。
阿特瑞依模擬了從恆星發出的耀斑對其軌道行星產生的影響。他在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論文中寫道,雖然耀斑輻射不足以完全消滅比鄰星b上的所有生命形式,但還是會定期“掃蕩”,造成頻繁的“滅絕級別事件”。
阿特瑞依的研究表明,行星的強磁場和良好的大氣屏蔽對星球生命具有重要意義,有了這兩個因素,再強的恆星耀斑對原始生物圈的影響都要減弱。
此外,阿特瑞依與同事認為,行星表面演化的生命必須在其外層組織變硬后才可能抗輻射,其最新研究轉向了生活在地球表面以下2.8公裡處的一種棒狀細菌,可以在沒有光、碳或氧氣的極端環境中生存,他們僅從放射性鈾中獲得能量。(記者 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