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但可別“好心辦壞事”

2016年12月14日07:46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保護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但不少人可能會“好心辦壞事”。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哪些常見的環保誤區呢?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普部副主任陳永梅。

保護環境(圖片來源:韓蘇原/中新網)

誤區一:用紙袋代替塑料袋就是環保

大家都知道塑料袋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於是很多人在買東西的時候會選擇紙袋,甚至不少紙袋上還寫著“綠色環保”的標語,但紙袋真的環保嗎?陳永梅介紹說,普通塑料袋很難自然降解,被隨意丟棄后對環境的危害很大,一般來說紙袋比塑料袋更容易回收利用,但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紙袋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制作紙袋需要砍伐樹木,大量使用紙袋還有可能對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

陳永梅建議大家,日常購物時應該盡量選擇可以循環利用的產品,比如布袋等。

誤區二:維持原生態就是環保

有人認為,維持原生態就是環保,人類不應該對自然加以干涉。陳永梅表示,維持原生態側重強調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比如我們在自然風景區旅游觀光時不要隨意丟棄垃圾等。但這並不是說要純粹地保持原生態,在一定條件下,人類可以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比如沙漠等環境惡劣的地區,適度開發更有利於造福人類。不過,陳永梅強調,很多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其再生能力較弱,所以利用自然資源時一定不能過度。

誤區三:不用電就是環保

很多人參加過“地球一小時”活動,該活動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指在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20點30分,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於是有人不禁會問,不用電真的環保嗎?陳永梅介紹,“地球一小時”活動側重於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倡導一種健康環保的綠色生活,鼓勵大家不要過度使用資源。但從整個國家的電能儲備來看,如果所有人都在某個時間段不用電的話,其實會給電網帶來很大的負荷,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實習生趙鵬)

採訪專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普部副主任陳永梅

(責編:趙鵬(實習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