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讓中國水稻專家興奮不已

2016年12月14日09:39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海水稻”讓中國水稻專家興奮不已

  “14.8億畝鹽鹼地如果能種上水稻,從而突破我國18億畝有限的耕地資源約束,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人類水資源、可耕地和糧食三大危機。”12月10日,包括海水稻發現人陳日勝在內的我國100多位海水稻專家學者聚集武漢,交流海水稻的研究與應用,勾畫海水稻的未來發展。

  海水稻發現人陳日勝回憶,1986年,他跟隨老師去海邊考察紅樹林,發現了耐鹼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自那起,他開始對這一品種進行育種研究,1993年起,他就帶著這一稻種到全國各地進行試種。陳日勝花費了30年時間,海水稻從畝產50千克提高到150千克。

  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干生直言:湖北農業生產也正需要海水稻的優良基因,“海水淹了三四天,海水稻的葉子都還是青的。如果能成功獲得這種抗澇基因,對整個南方地區都有極大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說:“海水稻的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耐鹽鹼,實現鹽鹼地上種植,將我國的水稻種植帶予以擴充,是了不得的貢獻”。張院士表示,在海水稻研究方面,大家要努力做好,希望在中華大地上,也希望在世界上都能夠種上以中國人發現的海水稻資源所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種。

  雜交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認為,如果將海水稻的性狀和我國的“紅蓮”系稻種進一步結合實現雜交優勢,未來大量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都能變成糧食生產基地,從而突破我國18億畝有限的耕地資源約束,這不僅可提高我國糧食供應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能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李新明教授匯報了前期開展海水稻全基因組測序、轉錄組表達、遺傳進化等系統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情況。長江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天津農科院作物所、福建省農科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荊楚種業的專家分別介紹了對海水稻耐鹽鹼閾值探討、耐鹽鹼機理研究、鹽鹼地改良效果研究、利用海水稻開展雜交育種等方面的進展情況。

  在海水稻研究與應用研討會上 “武漢海稻生物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專家與企業家一起攜手共同搭建起“科企合作、協作攻關”的海水稻研究平台。(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朱安安)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