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霧霾:源頭做起 提前預警

2016年12月13日08:29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治理霧霾:源頭做起 提前預警

  近日來,華北地區霧霾現象卷土重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日前以《我國大氣霾污染現狀、防控辦法和面臨的挑戰》為題,在中國科技館報告廳舉辦的未來論壇上圍繞霧霾的諸多議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他指出,戰勝霧霾不僅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

  論壇中,王教授對幾種常見的霧霾成分及其來源進行了介紹。他說,霾的污染70%是人為排放造成的。城區的可吸入顆粒物PM2.5主要來自燃煤,而PM10則主要來自於道路、建筑等城建項目的施工。根據流行病學統計調查,臭氧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危害程度隻相當於PM2.5的1/20,高發於夏季,但自2013年以來污染指數也在節節上升。

  地形地勢為京津冀的大氣污染治理設下了重重障礙,而直轄市、重點城市的連接線是污染最重的,罪魁禍首就是工業活動和汽車尾氣。燃煤造成的污染還沒得到根治,又和汽車尾氣形成了復合污染,更加大了治理的難度。倫敦霧之所以不等於中國霾,其底層邏輯是倫敦霧隻趕上了燃煤污染,而中國霾則是燃煤污染和汽車大規模應用的雙重疊加效應,其治理難度自然更大。

  要治理肆虐的霧霾不亞於一場惡戰。王教授指出,“治理的進程是艱難的,我們不能指望打一場殲滅戰就把霧霾殲滅了。治理我們國家的大氣污染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干一年不行,干兩年也不行,干十年都夠嗆,從現在開始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時間我們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的大氣水平。”

  王教授明確表示,解決中國的大氣污染的方法唯有“源頭減排”和“源頭治理”。而對霧霾採取預警播報也是一項重要手段,提前預警,就能夠提前控制住污染源,降低霧霾的嚴重程度。國家和政府正在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從短期目標考慮,要限制私家車的出行量﹔從長期角度考慮,要解決工業、柴油車等造成的污染,遏制住污染的源頭。“一長一短”相結合,才能使空氣質量短期不爆表,長期處於達標狀態。(記者 李釗)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