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聲稱溫泉度假村80%的溫泉水都系鍋爐燒水的文章在朋友圈盛傳,也曾有媒體爆出某度假村溫泉池出水口都是干的。看來,溫泉行業的“水”,著實不淺呢。
肅殺寒冬,雪落無聲,再沒有比泡著熱氣氤氳的溫泉,觀四周銀裝素裹的美景更愜意的事了。然而,你能肯定你泡的是“真”溫泉嗎?最近,一篇聲稱溫泉度假村80%的溫泉水都系鍋爐燒水的文章在朋友圈盛傳,也曾有媒體爆出某度假村溫泉池出水口都是干的。看來,溫泉行業的“水”,著實不淺呢。到底什麼才是真溫泉,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且看專家達人為我們撥雲見日。
不是每一池熱水都叫溫泉水
原本,溫泉在地質學上是有嚴格定義的。“從地下自然涌出,泉口溫度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5攝氏度,並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礦物水,才是溫泉水。”從事地下水科研與管理的高級工程師匡吉峻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真溫泉的形成,需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匡吉峻說,通俗地講,溫泉形成必須滿足“地下有加熱、上面有蓋層、出來有通道”這3個條件。即地底必須有熱源存在、必須有靜水壓力差導致熱水上涌、岩石中必須有深長裂隙供熱水通達地面。如果光有加熱和蓋層,而沒有自然出流通道,隻能叫做“地下熱水”。而滿足蓋層和出流通道條件,卻沒有熱源的則是普通泉水。所以真正的溫泉,形成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匡吉峻說。
溫泉范疇已被“無節操”擴大
然而近幾年,隨著大規模的旅游開發,溫泉的概念范疇已被“無節操”地擴大了許多。通常將自然出流的溫泉水、地下抽取的地熱水、以及地下熱水與人工加熱水配比而成的混合水統稱為溫泉。在國內市場,溫泉的概念早已泛化。
地熱水還則罷了,畢竟它還符合“溫”的定義,裡面通常也含一些有益於健康的礦物質,只是非自然涌出,不符合“泉”的概念。而以溫泉之名,行燒鍋爐之實,或行勾兌添加劑之實,就是企業經營刷新誠信下限之舉了。
這種情況,不僅國內有之,連溫泉文化深厚的日本也存在。日本游達人李淼是位資深“泡友”,遍訪島國的私湯名泉。他指出在日本一些人氣很旺的溫泉旅游勝地,如箱根地區,一些旅館為了讓摻進來的燒鍋爐水不被客人發覺,就會人為加入“溫泉精”、硫磺粉之類的添加劑。李淼說,雖然根據日本《溫泉法》要求,所有湯館都要明確標出溫泉中加水的量和是否有添加劑,但畢竟旅游團眾多,國外游客對溫泉普遍不知鑒別,這種溫泉館反而因為價格低廉、裝修上檔次,迷惑了不知情的群眾,成為了不少旅行團的下榻處。
“不過對於有媒體報道國內溫泉使用鍋爐燒水的比例高達80%,因未掌握相關數據,不敢妄加判斷,個人估計比例沒這麼高。”匡吉峻說。
信息公開讓假溫泉無處遁形
對假溫泉說不,僅靠個人擦亮雙眼還不夠,還需要溫泉行業自身的規范整頓。
匡吉峻建議,應對市場上的“溫泉”加以區分,在經營主體的名稱挂牌上就標明是溫泉還是地熱水、是否摻水勾兌等等。
同時也希望政府向民眾公開一個地區地熱田的分布圖,不要讓地質調查的結果成為躺在檔案室的故紙堆。比如北京地區,據馬靜晨介紹,就有10個地熱田,呈4個地熱帶分布,它們是:懷來—延慶溫泉帶、溫泉—沙河—小湯山溫泉帶、良鄉—城區—天竺—李遂溫泉帶和榆?—鳳河營溫泉帶。如果大家能夠直觀地看到地熱田分布圖,就能減少被欺騙的可能性,充分享受北京豐富的地熱資源。(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