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興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特別是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帶來了一場關於疾病預防控制策略和手段的革命。這就對傳統公共衛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傳統傳染病研究基於時間、空間和人間的“三間分布”,側重於時間、空間、人群、疾病四個維度的結構化數據﹔而大數據的疾病研究則是多維的,其數據構成也是多樣的,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傳統的疾病預測要求數據准確,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因果性﹔而大數據的預測允許不准確,側重於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我們可以利用疾病大數據,分析和預測傳染病的傳播狀況﹔通過對社會、經濟、環境、居民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大數據的研究,有效評估人群健康狀況,應對健康風險。
今天,大數據的思維已經在公共衛生領域扎根萌芽。我省區域性健康大數據收集和研究工作已經開展。通過12年的建設,以法定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為核心業務的26個疾控業務信息系統實現了疾病的監測和報告。隨著衛生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業務需求的不斷增長,從2014年開始,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成了全國較為先進的省級疾控信息平台中心機房,大大提升了系統的安全性。建成了覆蓋全省的免疫規劃信息系統、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衛生應急作業平台,開展了疾控信息網絡輿情監測工作。2016年,中心建成了數據交換平台,實現了人口數據與免疫規劃等數據的共享與交換。通過利用基於無線及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的可穿戴健康設備,以及職業病體檢信息系統,我省已經開展收集職業人群健康數據的工作。目前,我省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已經存儲了幾千萬條傳染病、慢性病、腫瘤、死亡、食源性疾病、預防接種等個案信息、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信息、以組織機構為基礎的管理信息,這些數據為全省疾病防控、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我省重點傳染病如麻疹、布病、肺結核、乙型肝炎、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藍海”的入口在哪裡?各界專家和學者不約而同的想到了大數據。據麥肯錫預測,未來中國大數據產品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7萬億元,全球科技巨頭都在潛心研發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企業參與大數據爭奪的趨勢愈演愈烈。但思路大多局限在數據之“大”,卻忽視數據之“真”。沒有公共衛生和醫療的基礎數據,健康大數據就無從談起。如何獲得真正具有價值的數據,如何開展大數據分析並對發現的相關性建立模型,然后再探索發掘出具有創造性的運行模式,將醫療價值從治療為主轉向預防為主,這才是衛生和健康大數據研究運用的目標。
我省疾控領域正在規劃整合信息系統,建設統一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平台。以地理信息為基礎,進一步拓展數據收集渠道,通過對區域性環境、季候、氣象、河流、水質、食品、交通、通訊、人口、基因、生物樣本、疾病和治療、藥物、媒介等多源大數據分析,探索之間的相關性。並以數據的相關性為基礎,尋找經常出現的模式,研究相應的模型和算法。為疾病的篩選、診斷、預防、控制以及治療提供較為准確和可靠的預測方法、決策依據,對病患個體提供較為精確的治療方案。
通過對與健康和醫學相關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未來疾病預防控制應當實現對疾病的可靠預測,並對疾病的精確防控和智慧醫療提供輔助甚至指導的作用,為人民健康謀福祉,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
(作者: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陳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