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太空“淘金熱”開始 急需出台國際公約管理協調

2016年12月09日08:1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新一輪太空“淘金熱”開始——急需出台國際公約進行管理協調

埃隆·馬斯克和有些億萬富翁們開展的將人類送往火星的太空探索“軍備競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一終極目標似乎也離他們越來越近。

與此同時,一些新近涌現出來的太空探索公司則另辟蹊徑,將目光瞄准了另外的目標:不僅將人類送往太空,還要像從太陽那兒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那樣,從太空取回資源供人類使用。這其中包括月球捷運(Moon Express)公司、深空產業(DSI)公司以及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等,他們都希望能盡快利用外太空豐富的資源。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近日報道,在2017年即將到來之際,一些公司計劃明年開始進行探索性的任務,這可能會掀起新一輪太空“淘金熱”。

有人認為,太空採礦有望減少資源沖突,但也有不同意見認為,由於現在缺乏法律法規對太空採礦產業進行管理,從長遠看,採集外太空資源可能非常危險。

希望消弭資源沖突

太空採礦的潛在好處讓很多公司大佬們垂涎不已,他們似乎找到了一台強力印鈔機,將直接從此受益。很多科學家也對此贊賞有加,包括個人魅力爆棚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

太空採礦項目的支持者們,包括這些公司的高管們認為,如果外太空採礦成功,或許有助於消弭因為爭奪地球有限資源而產生的沖突。《新共和國》雜志的瑞秋·裡德雷爾則表示,“技術進步可能會終結資源稀缺,減少對礦物資源和能源的爭奪,就像科學戰勝了瘟疫和其他困境一樣。”

2014年,泰森在一個電台採訪中表示,“如果你能將一個房子大小的小行星弄到地球來,它所擁有的鉑金或黃金數量可能遠超人類歷史上採集到的鉑金或黃金總量,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造成人與人之間產生暴力行為的資源稀缺可能會消失。”

深空產業公司和行星資源公司主要專注於在小行星上採礦,而月球捷運公司旨在探索和開採月球。月球捷運公司創立者納文·嘉強調,除了在月球上鑿洞之外,他們也希望能採集月球表面的珍寶。據悉,截止到2014年,月球上的礦產財富價值140千萬億美元到500千萬億美元之間。

當然,這些公司的太空採礦目標豐富多樣。比如,由眾多億萬富翁和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的科學家組成的行星資源公司的目標,是開採小行星上的水源及貴金屬。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辦人克裡斯·列維奇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表示,“我們計劃獲得太空資源並在距離它們非常近的地方使用這些資源。未來,如果太空旅行能實現,我們隻需攜帶少量物資進入太空。”

急需制定法律法規

隨著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太空採礦的好處並加入進來,許多國家開始考慮如何對這一產業進行調控和管理,希望能搶佔先機。

2015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美國商業航天發射競爭力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公民將擁有從小行星上獲取資源的所有權,鼓勵小行星資源的商業開發與利用,這意味著,私營公司將擁有從天體上開採到的礦產資源,使美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明確認可私人擁有月球及其他天體上礦產權的國家。

其實,早在2014年NASA就開始布局。與深空工業和行星資源公司合作,NASA計劃於2018年登陸到近地小行星“貝努(Bennu)”上,再花5年時間實地勘測、採樣、返回。

無獨有偶,今年2月,歐洲國家盧森堡宣布了一個長期項目“太空資源”,目標是開採太空天體(主要是近地小行星)中豐富的礦石資源。該項目將由前歐洲航天局(ESA)局長讓·雅克·多爾丹擔任顧問,現在,該國已為小行星採礦計劃撥款2億美元。

作為歐洲第一個籌備“太空礦業”相關法律和監管條例的國家,盧森堡希望,依靠設立法律來明確未來從近地天體中開採出來的礦石的所有權,盧森堡可能也會同深空工業和行星資源公司合作。

深度產業公司戰略傳播副總裁梅根·克勞福德本周對《衛報》表示,“我們預計,太空採礦領域未來幾年可能會達成不少雙邊和多變協議,並最終出台一項國際公約,來更好地管理和協調這一產業的發展。”

謹防利益驅動后果

盡管已有不少國家制定了法律法規,但整體來講,對這一產業缺乏管理仍讓很多人憂心忡忡。他們擔心,在此背景下開展太空採礦,可能會產生很多不好的后果。

2013年,布瑞恩·默察特在著名科技雜志《主板》上撰文指出,“目前這種‘先開採,問題以后再說’的模式,可能會破壞科學家對新環境進行完整而詳細研究的機會。在利潤驅動下,開採公司可能會在沒有對小行星進行全面了解之前就貿然動工,從而產生不好的后果。”

還有人對這一產業在減少資源爭奪沖突方面是否切實有效表示懷疑,認為,這一新的財富來源僅僅是“另一個讓人們大動干戈的東西”。(記者 劉霞)

(責編:方正(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