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串起“天地合一”交通網

2016年12月05日08:5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中國技術串起“天地合一”交通網

一場初雪,令上月末的北京,氣溫驟降。然而,在北京會議中心,氣氛卻十分熱烈。上百家國內技術型企業,在兩天的時間裡,以自身在“互聯網+交通”領域的創新技術,激烈角逐“2016千方杯·中國互聯網交通運輸融合創業大賽”的決賽資格。

駕駛員在行駛途中不再有違規操作,電動汽車充電不用充電樁用手機、超重超限車輛也不再用人工突擊檢查……

這,便是“互聯網+運輸+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新奇。顯然,交通方式正悄然被一張“天地合一”網絡覆蓋,使人們的出行變得更聰明。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表示,加快行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應用的升級,構建天地合一的“互聯網+運輸+互聯網”的垂直產業鏈,更好地促進人便於行、貨暢其流,是大賽所致力的目標。

比人更靠譜的“駕駛監督員”

與好車相比,擁有良好的駕駛習慣非常難得,而有一個時刻監督你的“人”更難得。

“這個‘人’不一定是你的愛人或者秘書,技術可以比她們更有效。”徑衛視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波說。

打個大哈欠、眼睛酸痛揉一揉、低頭看手機……每當駕駛者出現有違安全駕駛要求的行為時,加裝在汽車前擋風玻璃上的“駕駛員疲勞監控主機”,將迅速對司機進行人臉識別和疲勞數據分析,並將報告顯示在后台管理的監控平台上。

車距過近、並線不打燈、急左轉彎……此時,加裝在汽車前擋風玻璃上的“路面前向ADAS+雲平台”,將迅速上傳行車錄像,進行急剎車、急減速以及高速過彎等提醒。

由徑衛視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這套“駕駛員在途風控系統”,在交通雙創大賽決賽資格戰中勝出后,為眾多風投所追捧。

“駕駛員在途風控系統”是一種什麼技術?

王波告訴記者,這一系統是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判斷司機疲勞駕駛,視線偏離路面,車道偏離,前向碰撞等狀態,結合司機駕駛行為如急加速、急減速、高速過彎預警等技術,為駕駛員,尤其是物流企業在途安全服務,並基於網聯平台沉澱的精准行為大數據,提供安全管理培訓以及業績考核等服務,為未來的智能駕駛提供參考雲數據服務。

“比如,一個司機有邊駕駛邊抽煙的習慣,這個司機的行為便會進入網聯平台的大數據,今后企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安全培訓。”王波說。

憑借研發的這套“駕駛員在途風控系統”,王波和其團隊於2012年成立了徑衛視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迄今已為物流企業安裝幾千台,產品運營裡程近5億公裡。

那麼這個系統的實際效果如何?

“自成為徑衛視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客戶后,主動安全技術使寧波危化客戶的事故率下降了50%以上,今年1到7月份,65輛車累計行駛了2511221公裡,賠付案例為0。” 王波告訴記者。隻要將所有的駕車習慣,路途中遇到的障礙,編入“駕駛員在途風控系統”這張安全網,駕駛將會更安全。

給車充電找手機不找樁

大賽前20強中,鼎木清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免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無限充電”項目十分火爆,總經理石木旺不時被不少企業負責人包圍。因為他們帶來的技術,戳中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痛點。

我國發展電動汽車,一直受制於充電樁少和充電時間長的短板,幾乎每位電動汽車車主都有這樣的擔憂,即每天開車都要掐著電量,生怕車子開著開著忽然沒電了,且又找不到充電的地方。而“免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無限充電”項目,則讓電動汽車車主沒了這樣的顧慮。

“無線充電項目在電站建設、實際使用、后期維護等方面均有一定優勢。”石木旺告訴記者。無線充電設備可以埋入地下,採取密封安裝與無接觸使用,可在雨雪天氣下使用並提高了可靠性。此外無線充電不僅簡化充電流程,還可以配合網絡進行無人化管理,將來更可以配合自動駕駛與車聯網。

“最讓車主期待的還有,無線充電可實現車輛行駛的中途補電,增加續航裡程,減少電池配置。這樣,車主就不再會有開車掐電量的尷尬了。” 石木旺說。

那麼,無線充電是依據什麼原理?與互聯網的關系又是什麼?

石木旺向記者解釋道,無線充電依靠的是中距離無線能量傳輸技術。

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是一種通過空氣氣隙進行能量傳輸的技術,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一般採用近場耦合技術實現電能在空氣氣隙中傳播,送電線圈將電能轉換為磁場能量,磁力線穿過送電線圈后又轉換為電能。

“這個技術與互聯網的關系,則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超級充電網系統。” 石木旺說,“免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無限充電”項目已完成前期技術開發和實車應用測試,正在進行產業化規模化推廣。今后,給電動汽車充電,不用建充電樁,而用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搞定。

“軟”“硬”兩手去除用車麻煩

電動汽車是汽車行業的未來形態。數據顯示,2014年和2015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爆發式增長,同比增加了162%。預計在2020年,將有500萬左右的保有量。

但就目前而言,“裡程焦慮症”尚未根治的電動汽車,其發展依然受限於充電基礎設施。電動汽車充電樁少,好用的不容易找,好不容找到一個,車開到地兒卻因充電標准不統一,充不了……直擊電動汽車行業這些痛點,互聯網公司起家的深圳市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更多的是從“軟”處著手。此次大賽中,它憑借“電動汽車充電智能運營平台”項目擠進20強,並摘得十大“最具投資價值獎”。

聚電網絡副總經理王慶華告訴記者,他們的發展經歷了從軟(件)到硬(件)的過程。最早的時候,公司開發了一款集充電樁的查詢、預約、監控、充?斷電、結算支付等於一體的APP。通過在傳統充電樁植入嵌入式芯片,后台就可監控充電樁的狀態,並控制充電樁的開關,電流輸入輸出,設置過流和過充保護,並對充電樁的使用進行實時的反饋。為了兼容市場大多數主流車型,他們還研發了國內第一款特斯拉充電的轉化插頭。

不過,“僅有一個APP不叫運營。”王慶華說,他們很快發現,市面上的充電樁不夠多,已有的一些充電樁還無法使用這套軟件,並不具備智能化基礎。“就好比我們開發出了安卓系統,結果卻發現用手機的人少不說,為數不多的手機還都是大哥大。” 聚電CEO賈雪峰說。

為此,他們決定“軟硬兼施”:生產、建設充電樁。11月25日,由聚電與北京薈聚中心攜手打造的北京薈聚中心地下停車場的大型公共充電站首批55個充電樁正式投入使用,該充電站規劃建設158根充電樁,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電動汽車公共充電站。

賈雪峰說,可以把聚電理解為一家“自己設計操作系統+自己生產手機的”電信運營商,公司可以提供電動汽車智能充電運營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矯陽 姜靖)

(責編:方正(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