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長城保護條例》實施十周年。日前,國家文物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的名義,發布專項文物資源的保護管理狀況。
十年來,雖然長城保護成果不小,但由於自然及人為造成的損壞,長城現狀越發不容樂觀。河北懷來男子破壞長城磚牆、“最美野長城”被抹平、山西山陰“月亮門”長城坍塌等都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針對長城綿延范圍過長帶來的保護修繕難題,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明年年底前完成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優先實施一批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引入無人機等加強巡查,利用技術手段保護修繕等。
長城家底:大多坍塌或損毀
根據《中國長城保護報告》,我國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在全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404個縣(市、區)。各類長城資源遺存總數43721處,牆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經過長期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活動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保存至今的長城大多已坍塌或損毀,甚至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
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上個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的時候,寧夏長城有1500多公裡,800公裡左右可見牆體。而到了90年代中期,可見牆體隻有500多公裡。而如今,隻剩下300公裡左右了。
2003年9月,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世界古遺跡基金會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萬裡長城榜上有名。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1月,中國已有37924處長城段落被公布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佔所有長城認定段落的86.7%。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河南、甘肅、青海、寧夏等省(自治區)長城段落核定公布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比例達到100%。
亟須整體科學保護規劃
此次發布的報告還顯示,在長城維修方面,2005年以來按照《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工作方案》,中央財政撥付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約19億元人民幣,組織開展了長城牆體、敵樓以及關堡、烽火台等本體保護維修項目218項,維修、加固長城本體410公裡、單體建筑1402處,涉及春秋戰國、秦、漢、唐、遼、金、明等各個時代,其中明長城磚城牆段落維修工程量已超過10%。
然而,長城保護涉及面廣、難度大,法規約束力不強、管理職能交叉、保護力量不足、無序無知開發,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
長城應當集中精力保護精華段落還是整體保護,一直存在爭議。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說,長城之所以偉大,在於它是萬裡長城。如果隻有“十裡長城”,它就不可能舉世震撼。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長城研究委員會會長成大林說,長城涉及面積廣,如果沒有科學的總體規劃、嚴格的法律約束和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僅憑一個地區、部門是不可能做好長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的。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透露,北京、河北、山西等9地已完成省級長城保護規劃編制,其他省份將於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將力爭在2017年底完成長城保護總體規劃。
技術標准缺乏,難免修復性破壞
隨著技術進步,越來越多高新科技被用來進行長城保護,尤其是遙感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直升機、動力三角翼、無人機傾斜攝影系統,街景採集車、激光雷達掃描等設備,常常會在不同長城段落看到。
劉玉珠表示,將推動建設長城國家級監測管理體系,與測繪部門等合作採用無人機等方式加強巡查,強化日常養護與管理。
內蒙古在保護當地長城遺址工程中,應用了“生態袋護坡技術”,成功地實現了文物本體保護與環境治理的結合。
然而,由於沒有長城修復技術的專項研究和統一的修繕技術標准,長城“修復性破壞”正變得日益嚴重。今年引發社會熱議的遼寧綏中長城修繕(即“最美野長城”被抹平)正是這樣一個實例。
不少專家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制定有關長城的技術管理法規。開展保護、修繕、復建時,應從規劃、論証、立項、設計等方面都有科學、規范的程序,防止“保護性”破壞。
劉玉珠說,國家文物局將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優先實施一批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及時消除自然和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並加強長城科學保護修繕,針對存在的搶險不力、干預過度、工程管理亟待規范等問題,及早提出針對性措施,完善相關技術標准等。(游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