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已逐漸步入數字化時代,3D打印、VR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熱點技術正被應用到骨科手術中,成為醫生的左膀右臂,讓骨科手術更加精准,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與創傷。11月26-27日,由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聯合主辦的“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技術培訓中心暨數字骨科學會廣東省工作委員成立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骨科及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就3D打印、機器人及導航手術等數字骨科前沿技術、臨床應用及延伸研究等諸多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會上,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技術培訓中心也正式落戶深圳。
骨科導航技術繪出手術區域“地圖”
一提到3D打印,很多人就會想到器官打印與移植,其實目前3D打印在臨床發揮作用仍以術前診斷為主。尤其是復雜骨折的術前評估及分型時,醫生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模擬重建制作出與病變部位1:1大小的各種關節、骨骼三維物理模型,為術前模擬提供了逼真的模擬環境,使骨折的程度、類型及各個骨折塊的移位情況變得更直觀,診斷更明確,為選擇手術方案及術中骨折解剖復位提供直接依據。
“傳統的X光、CT片看到的只是一個面,無法直觀地呈現骨骼狀況,隻能依靠醫生的經驗和空間想象力,即使是三維重建,也隻能在電腦上模擬。”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骨科中心學科帶頭人桑宏勛教授說,現在有了3D打印,需要手術部位的骨骼模型就拿在醫生手上,一清二楚,手術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人體骨骼的形態各異,再加上密布的肌肉、血管、神經,結構十分復雜,尤其很多復合外傷。而有3D打印出的骨骼模型,醫生可以根據模型制定科學合理的個性化手術方案,提高了手術的精准度,讓骨科手術實現“私人定制”。
骨科導航技術,是在手術前先利用三維影像技術對手術區域進行掃描,將影像資料傳至圖像工作站,繪制出病人手術區域“地圖”。有了“地圖”,就可以設定手術位置,電腦會自動引導與其相連的探針和手鑽到達“目的地”,精准定位。
可在3D打印骨骼上“預演”手術
在復雜的骨科手術中,醫生為獲得清楚的術野,常常不得不採取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的創傷也增加了術后並發症的幾率。而3D打印和導航技術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不需要切開患病部位,隻要找准進釘點和進釘方向,做兩個幾厘米的小切口就能完成。做到小切口、微創性、失血量少、傷口愈合快。同時,手術前還可以在打印的骨骼上進行模擬重建,就跟預演一樣,醫生手術時心裡也更有底,手術風險也大大降低。目前,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已經引進深圳首台術中導航設備並成功在術中導航下完成多台脊柱手術。
“數字醫學將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桑宏勛說,數字骨科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推廣,對提升骨科精准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不過,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臨床上數字骨科人才也日益缺乏。
為推動數字骨科技術在臨床的轉化應用及廣東省進一步開展,“SICOT(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中國部數字骨科技術培訓中心”“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廣東省工作委員會”此次在深圳隆重成立。據介紹,培訓中心將廣泛開展深入有效的知識與技能培訓,為數字骨科培養更多的臨床后備人才。而中心落戶深圳后,也預示著深圳及廣東地區將有機會在數字骨科領域得到更多培訓與發展機會,將為深圳市骨科臨床及學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提升帶來極大發展契機。(記者/向雨航 通訊員/王小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