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體檢時,幾家歡喜幾家愁。看著體檢單上血脂檢測結果,相信有不少人會對“高脂血症”的診斷感到憂傷,也會對醫生開具的治療意見困惑:“為什麼大家都是高脂血症,治療方案卻不相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內科劉品明教授指出,高脂血症也有“三兄弟”,降血脂單靠飲食控制未必奏效,還需要配合合理的藥物治療。
血脂升高
有時也會“招惹”胰腺
血脂檢測的基本項目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劉品明介紹,高脂血症又稱為高脂蛋白血症。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血液中主要的脂類物質,以和載脂蛋白結合形成復合物的形式存在。高脂血症的“三兄弟”是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其中,混合性高脂血症是指血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雙雙增高。
劉品明表示,盡管都被歸入高脂血症的范疇,這“三兄弟”的治療並不相同,尤其是“老大”和“老二”最容易被混淆。
首先要講講“老大”高膽固醇血症的作用。它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總膽固醇升高為特點,是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在內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而“老二”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危險。具體來說,若甘油三酯輕至中度升高,通常反映殘粒脂蛋白增多,有可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當其重度升高時,常可伴發急性胰腺炎。
管住嘴邁開腿
膽固醇未必會降
很多人都以為,膽固醇升高都是吃出來的病。這句話有一定合理性,但並不全面。劉品明指出,影響膽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大類。首先是年齡與性別。膽固醇水平隨年齡而上升,但70歲后不再上升,甚至有可能有所下降。相對而言,中青年女性的膽固醇水平會低於同齡男性,而女性絕經后其水平也會比同年齡男性高。
其次,是飲食習慣的影響。長期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攝入,可使其升高。有人把膽固醇增高的“鍋”甩給雞蛋,其實近年來營養學界已經為雞蛋摘帽。
膽固醇升高的第三個因素經常被人忽視,也就是遺傳因素的影響。劉品明指出,脂蛋白代謝相關?或受體基因發生突變,是引起膽固醇顯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血脂檢測的四個指標,重要性也有不同。在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評估和預測價值上,總膽固醇不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了,那麼就要更加警惕。甘油三酯水平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與種族、年齡、性別以及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有關,往往是熱量過剩的標志,也是代謝綜合征的組成部分。因此,一旦嚴格採取生活控制,管住嘴邁開腿,甘油三酯下降的效果很可能立竿見影,而膽固醇可能依舊“巋然不動”。
藥物治療
莫遺漏急性胰腺炎
劉品明指出,治療高脂血症,不論是哪個“兄弟”,都要採用飲食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具體來說包括控制飲食、減輕體重、體育鍛煉、戒煙限酒等,這是治療的基礎。
而在藥物治療方面,“兩兄弟”的差異相當明顯。對於膽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則要側重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以穩定、延緩或消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病人應遵醫囑服用他汀類藥物。
而對於高甘油三酯血症,首先要採用非藥物干預措施。如病情屬於輕、中度升高,檢查數值為[2.3∼5.6mmol/L(200∼500mg/dl)],則需要用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為主要目標。嚴重高甘油三酯患者,也就是空腹TG≧5.7mmol/L(500mg/dl),治療的要求更高。
劉品明指出,應首先考慮使用貝特類、高純度魚油制劑或煙酸,以降低甘油三酯,預防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對於混合性高脂血症,治療相對復雜,需要聽從醫囑。(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