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的形成
我國擁有大面積的平原地帶,且大部分均為沖積平原。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平原地貌,所以沖積平原一定不能錯寫為“沖擊”平原。
根據沖積平原不同的形成形狀,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為沖積扇平原,也就是大量泥沙堆積在山地河流出口處形成的扇形平原﹔第二種是泛濫平原,也就是河漫灘,是沿著河干分布的帶狀平原,如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地區﹔第三種是三角洲平原,也就是一般在河流入海口由於泥沙沉積而形成的三角形狀的平原,如珠江三角洲平原。
黃河流域的平原(圖片來源:人民網)
既然我們已經粗略地知道了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挾帶泥沙在沖刷和沉積的作用下形成的,那麼這種作用的具體機制是什麼樣的呢?
在河流從源頭到海洋的行進過程中,受上升轉為下降的構造運動因素、地形因素或是筑堤、修建水庫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河流水速減緩,河流內攜帶的泥沙因此便會在比較平緩的地方大量堆積。所以,如果河流上游地區的土質較為鬆軟,能夠提供持續而豐富的泥沙供給,那麼河流中下游地區形成沖積平原的概率也就越大。比如我國的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時,鬆軟的黃土使黃河的泥沙攜帶量急劇增加,從而造就了巨大的沖積平原——華北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地帶。
除了河流攜帶了大量泥沙之外,沖積平原的行成還需要一些其他必備的因素,比如在地質構造上必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這樣泥沙才有可能在此處沉積﹔此外,在地形上也必須是相當寬闊的谷底或者是平底,這樣河流流速減緩,也便於泥沙沉積。
長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水稻豐收(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平原地形在中國
在我國,比較著名的沖積平原主要有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等地。這些地方由於河流泥沙堆積,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帶,尤其以黃河沖積而成的華北平原和長江沖積而成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最為重要。
平原地形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
由於我國的平原大多為河流沖積平原,所以在河流沿岸的平原農業帶較容易發生洪澇等自然災害。此外,又由於我國特殊的氣候與地理位置,我國東部平原地帶還時常遭受著台風、風暴潮、干旱、寒潮等其他自然災害的侵襲。由於平原地形平坦開闊,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就很容易迅速蔓延開來,波及周邊其他地區,所以在平原地形上防御自然災害是我國自然災害防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楊正)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劉嘉麒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