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庭的冰箱有LED面板,可顯示冷藏室和冷凍室溫度。每次看到那個零下18℃,不少人就會禁不住提出一個小疑問:為什麼冷凍室溫度非得是零下18℃?最多零下1℃不就結冰了嗎?搞這麼低的溫度不是浪費電嗎?
有些聰明人是這樣推測的:冰箱隔一段時間內部溫度升高后,它就要啟動壓縮機,嗡嗡嗡的。頻繁啟動壓縮機不僅耗電,冰箱的壽命也會降低,還有就是很吵人。那麼,先把冷凍室的溫度搞得低低的,冰箱的啟動次數就變少了。
實際是這樣嗎?很遺憾,不是。
原因之一:不同食物冰點不同
水到零攝氏度以下就結冰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這不假,但這些水同時含有大量的鹽、糖等物質。就像每1升海水中含有35克鹽,所以平均起來,要到零下1.33℃時海水才會結冰。
食物中隻要有液態水存在,就等於是為各種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必備的條件。當牛肉薄片的溫度為-4℃時,隻有70%的水分被凍結﹔溫度下降到-9℃左右時,也還有3%的水分未凍結﹔即使牛肉薄片的溫度降低到-18℃時,也不是100%的水分都被凍結住。
原因之二:嗜冷微生物-18℃才停止繁殖
根據微生物對不同溫度的適應范圍,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嗜熱菌、嗜溫菌和嗜冷菌。在食物的冷藏和冷凍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嗜溫菌和嗜冷菌。
一般來說,能引起食物腐敗和食物致毒的嗜溫菌,在低於3℃情況下不產生毒素,當然,個別菌種例外。
而對於嗜冷菌,一般得在-10℃至-12℃時才會停止生長。
有的霉菌甚至要到-15℃至-18℃時才會停止生長。
原因之三:看不見的化學反應
食物變質不僅僅只是細菌的作用,食物內部發生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也是原因之一。溫度的高低決定了食物內部化學反應的速率。溫度高,食物分子運動就快,碰撞次數也就越多,化學反應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
還有,食物中除了會有各種細菌外,自身還有各種?。絕大多數?都是蛋白質,它們具有很強的催化作用,能加快食物中的生物化學反應。
為長期冷凍食物,我們需要抑制?的活性。通常來說,當溫度降到-18℃時才能有效抑制食物中?的活性。
原因之四:最經濟性的冷凍溫度
很多人誤認為,隻要零下幾攝氏度就可以常年保存食物了,此為錯誤觀念。
對於已經凍結的食物來說,冷凍的溫度越低,食物的品質保持得就越好。然而,我們還得考慮經濟性,冷凍溫度越低,耗電量就越大,對於冷凍設備的要求也越高。對於大部分冷凍食品來說,零下18℃就是經過各種權衡后最經濟的冷凍溫度。
不少家庭冷凍室的食物一放就是一兩年,甚至好幾年時間,這是十分不妥的。因為每種食物在零下18℃下的貯存期都是不一樣的。(特約中國科普博覽微信公眾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