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曝光的一組畫面中顯示,沙漠戈壁,解放軍PLZ-05式自行火炮機動行進,在預定地域集群射擊,驚人火力將攝像機震得晃動不止。
火炮,這一古老的武器裝備曾以驚世駭俗般的威力完美終結了冷兵器時代,也曾以出色的戰場表現被譽為“戰爭之神”。隨著科技的發展,昔日“戰神”的光環逐漸褪去,但也正是科技的發展賦予火炮以新的生機。下面讓我們細數一下讓“戰神”續寫神話的“黑科技”。
黑科技之一:人工智能
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軍事裝備領域帶來了新的生機,智能無人平台開始進入實戰化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讓火炮系統進化出“大腦”,而且能夠搭載異常靈敏的“神經系統”,能夠自動處理目標、彈藥和射擊等數據,並且能夠借助信息化網絡將作戰能力延伸至整個戰役空間。
智能偵察系統、智能精確制導彈藥、火炮導彈智能管理系統、智能火控打擊系統已廣泛應用於火炮系統。未來搭載復雜控制程序的腦控機器人與無人炮塔等系統將實現火炮新的發展,將大大增強火炮在山地作戰、城鎮攻防、反恐作戰,以及敵后遠程投送作戰等方面的作戰優勢。
基於無人作戰平台的智能裝備是各軍事強國軍事競爭的一大高地。例如,俄羅斯已經開始裝備T-14“阿瑪塔”主戰坦克,該型坦克裝備有一門2A82-1M型125毫米滑膛炮(后續型號將配備152毫米),其最大特點就是搭載了無人炮塔和多層智能防護系統,而無人駕駛型全智能T-14“阿瑪塔”坦克也即將問世。美軍在智能信息系統方面也走在前沿,美國陸軍推出了一套旨在強化陸軍區域保護和生存的系統(EAPS),這是一套基於50毫米口徑的智能火炮系統,以跟蹤裝置和火控計算機可控制炮彈對抗火箭炮、火炮、迫擊炮和無人機。
黑科技之二:金屬風暴
一些顛覆傳統火炮設計理念的新型火炮系統正不斷加入到火炮的大家族,成為不斷涌現的家族新秀。其中一項關鍵的科技就是金屬風暴式火力覆蓋,實現中遠程打擊和近距防御。
近距防御系統方面,發展日新月異,例如國外軍隊普遍使用的MK15“火神”密集陣系統、“守門員”近迫武器系統等,都具備很強的反巡航導彈和低空飛行器能力。國產的H/PJ-11型11管30毫米艦炮和陸盾2000型近程防空武器系統最大火力為11000發/分,遠超美軍現役“密集陣”系統。美澳雙方正在合作研制的新型近防系統,被認為是近百年來重大技術突破,其射速可達到百萬發/分,能在導彈來襲區域瞬時鑄起立體“金屬防護牆”。
中距打擊系統方面,蘇俄火箭炮具有傳統優勢,型號琳琅滿目,諸如“冰雹”“龍卷風”“颶風”“旋風”等火箭炮系統,其中9K58型“龍卷風”多管火箭炮在國際軍貿市場上深受歡迎,由於採用了多種控制和末端制導技術,其在100公裡的射程上仍具備較高的精度。此外,導彈與炮彈的完美結合也催生了新的防御系統,例如俄軍在陸基“鎧甲”彈炮結合系統的基礎上,推出艦載型“鎧甲”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可同時打擊多個目標。
遠距打擊系統方面,美軍M270式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射程可達480公裡,被稱為“方格終結者”,能將標准軍用地圖上一個方格地區(1km2)內的有生力量完全摧毀。國產“衛士-2D”和“SY400神鷹”遠程制導火箭炮系統最大射程均超過400公裡,在定位系統和末端制導系統技術的運用下可讓火箭炮在400公裡的射程上誤差在600米以內,打擊精度可以媲美一般戰術導彈。
黑科技之三:電磁動能
在新概念武器領域,火炮系統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基於電磁動能技術的“電磁軌道炮”正成為各軍事大國競相試驗的一塊軍事科技高地。
電磁技術正趨於成熟,並逐步開始了軍事化應用和探索。美軍在電磁軌道炮研制和試驗方面走在前列。美軍通過“超高速火炮系統”(HGWS)項目,依托電磁技術、全新瞄准技術和火控系統、高速計算機處理系統,可使美國陸軍大量火炮不依賴火藥就能夠發射與海軍電磁導軌炮通用的、射程超過150公裡、時速超過8000公裡的智能炮彈。此舉可在節約大量經費的前提下,賦予了老式艦載火炮和陸軍火炮以新的生機。
在此基礎上,美國和西方一些軍工企業正全力研發基於電磁技術的超高速火炮。按照美軍的標准,成熟的電磁軌道炮最大射程應達到400千米,彈頭速度應達到5至6馬赫,可用於反衛星和反導彈、戰術防空、反裝甲目標、增大常規火炮射程。美國海軍DDG51 Flight IV型新一代大型水面艦艇將採用成本更低的電磁軌道炮和定向能武器。目前美國多家軍工企業和英國BAE公司正積極參與電磁軌道炮等高超速動能武器系統的研發。
放眼未來,科技發展和戰爭需求正推動著火炮進入跨越式、多元化、復合型的時代,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其成為成為集目標偵察、指揮控制、精確打擊和數字通信等於一身的綜合攻防對抗系統。(北部戰區71635部隊田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