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18日下午,隨著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兩位英雄航天員在歷經33天的太空之旅后安全回家。跟著他們一起回來的,還有許多飛上太空的搭載物品,它們將在今天下午舉行的開艙儀式后,被移交到各研制單位和搭載單位的手中。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在眾多太空搭載物品中,就包括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三項太空實驗,其中“微重力狀態下制作多用途的聚合物有孔薄膜”實驗在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中曾榮獲冠軍,因此也備受大家的期待。
微重力薄膜實驗小組的五名成員(圖片來源:新華網)
針對本項實驗,人民網科普頻道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空間總體部顧問張厚英先生。他向我們介紹,這個實驗之所以會在70多個參賽作品中拿到冠軍並被帶上太空,主要是因其將來極可能會在太空植物培育及其他生活各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張厚英說道,普通的塑料膜是既不透水也不透氣的,但是在太空進行植物培育實驗時,因為太空中的水十分珍貴,所以需要在植物上覆蓋一種高科技的雙層薄膜。這種膜既要能防止土壤裡面和植物本身的水分蒸發浪費,又要使空氣能夠進入土壤和植物體內,保証它們的“呼吸”,不至於土壤變質或植物根部“缺氧”腐敗。“但是現在使用的雙層有孔膜相對來說比較厚,而本次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微重力狀態下制作多用途的聚合物有孔薄膜’實驗,目的是試圖在失重的環境下,既制作出比現在更薄的薄膜,又能提高薄膜的質量和性能。”
張厚英還表示,如果實驗成功,這種薄膜的應用領域將會非常廣泛。不僅能應用於航天,有利於太空植物的生長,也能為將來的航天實驗節省更多的空間和材料。而且,該技術還有希望應用於未來醫療技術等領域,研發出一面透氣不透水,另一面透水不透氣的奇特薄膜材料,有望應用在人造皮膚和透析膜,以幫助不同類型的病人得到治療。
在重力環境下制作出的薄膜樣品(圖片來源:新華網)
據新華社報道,在該實驗被帶上太空之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由於這項實驗的主要轉化材料丙酮具有揮發性,如果長期吸入的話會對航天員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不能被帶上太空。但該實驗的幾位成員並沒有放棄,在查閱了大量論文並聯系了世界多地科學家尋求幫助后,他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溶液作為替代材料,最終實現了他們的太空夢。(實習生姬志壘)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空間總體部顧問張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