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霧≠中國霾 空氣化學過程相同但成分不同

2016年11月18日07:42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倫敦霧≠中國霾

1952年12月籠罩倫敦上空5天的一場大霧,奪走多達1.2萬人的寶貴生命,其成因數十年來令科學家費解﹔現在,肆虐在中國上空的霧霾同樣令人不堪其擾。二者有什麼共同點?是否有區別?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奪命霧霾的成因。

雖然人們早已了解,倫敦大霧致人死亡可能由燃煤排放造成,但大霧和污染“奪命二人組”的確切化學過程在過去60年並未被完全揭示。由美國、中國、以色列和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室實驗和在中國進行的大氣測量發現,倫敦奪命大霧與中國霧霾具有相同的化學反應過程。

硫酸鹽是霧的最大貢獻者,家居使用燃煤和發電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微粒。最新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硫變成硫酸的過程。燃煤的另一副產品氮氧化物最初以自然霧的形態發生,也推動了這一進程。自然霧中包含尺寸為數十微米的較大顆粒,這些霧粒蒸發后就會形成覆蓋全城的較小酸性霾粒子,從而造成了當年的倫敦慘劇。這一空氣化學過程也發生在當下的中國霧霾中。

但與倫敦霧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霾來源於尺寸小得多的納米顆粒。在中國,二氧化硫主要由發電廠排放,二氧化氮來源於發電廠和汽車,而與硫酸發生了中和作用的氨,絕大多數來自肥料的使用和汽車尾氣排放,這些物質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中國的霧霾。值得關注的是,倫敦霧是強酸性的,而中國霾基本上是中性的。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特聘教授張人一表示,中國政府在過去10年一直致力於減少空氣污染,因此,更好地了解空氣化學過程是開展有效監管行動的關鍵。這項最新研究成果解開倫敦霧成因之謎的同時,也給中國治理霧霾、改善空氣質量提供了思路——減少氮氧化物和氨氮的排放,這或是遏制硫酸鹽形成進而減少霧霾的有效之道。(記者馮衛東)

(責編:趙鵬(實習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