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科研人員成功研發的新型深紫外光電探測器,具備量子效率高、穩定性強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的優點,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材料物理領域重要期刊《先進材料》上。
深紫外光是指波長在280nm以下的光線,深紫外光電探測技術在刑偵檢測、電網安全監測、森林火災告警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深紫外光電探測技術由於受傳統器件結構等限制,仍存在著易受環境影響、光電性能較差、器件響應速度和信號利用率難以兼顧等問題。對此,合肥工業大學微納功能材料與器件實驗室開創性地將透光性好、電子遷移率高且電阻率低的電子材料石墨烯和高質量的β-氧化鎵單晶片引入深紫外光電探測器中,並提出一種全新的器件MSM結構,實現了對半導體與金屬電極接觸性能的大幅提升。“在254nm光譜的位置,這種新型器件對深紫外光響應的光電流達到了毫安級,較傳統探測器提高了7到8個數量級。由於構成器件的半導體採用高質量體材料,該器件在實際使用中重復性更好,穩定性更為優越。”該實驗室負責人羅林保教授介紹說。
據了解,除民用領域外,深紫外光電探測技術在紫外通信、紫外成像、導彈預警與追蹤、船舶破霧引航等軍事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此項研究成果有助於提升我國在深紫外光電探測領域的技術水平,並對提高我國軍事高精准打擊能力——如導彈制導與控制、電子對抗等電子戰系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