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信息稱,自八月份以來,隨著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持續影響,氣象專家預計,今年冬季我國的海冰災害將呈偏重趨勢。相較於人們熟知的台風、風暴潮以及災害性海浪等海洋災害,大多數人不太了解海冰災害,但它對我國近海海域的影響同樣比較顯著,因此了解與之相關的防范和應對措施也顯得至關重要。
一艘輪船在已結冰的秦皇島海域航行(圖片來源:楊世堯/新華網)
海冰與海冰災害
據中國廣播網介紹,海冰是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異常寒冷的冬季,某些海域往往會出現嚴重的冰封現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凍,對海上交通運輸、生產作業、海上設施及海岸工程造成不利影響,由此形成海冰災害。因此,海冰災害也有“白色殺手”之稱,並與海嘯、風暴潮、災害性海浪和赤潮並稱為海洋的五種主要災害。
海冰的成因
海冰的形成與冷空氣持續時間的長短有直接關系。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在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介紹,如果只是短時的降溫,氣溫很快回升,就不會造成大范圍的海冰,隻有負積溫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形成海冰。除此之外,海水鹽度、內陸河流徑流、洋流、浪、潮等的影響也是海冰形成的重要因素。
海冰災害的影響
海冰的形成會對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蘇潔博士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從環境方面來看,短期的海冰災害對近海海域的生態環境影響有限,但持續的海冰災害有可能會導致海水溫度降低、水下植物和浮游生物減少等現象,影響近海海域之后的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河北海事局的巡邏艇在秦皇島海域巡航查看冰情(圖片來源:楊世堯/新華網)
從人們的生產生活方面來看,海冰災害主要會對海上的交通運輸、石油生產、工程施工、海產養殖等方面造成一系列不利影響,導致海洋事業無法順利開展,也會給靠海吃飯的海島居民和漁民的生活帶來一定影響。
海冰災害的防范與應對措施
海冰災害的防范重在預警。據中國廣播網介紹,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提出,要綜合利用衛星遙感、海洋站、陸岸巡視、航空、船舶、應急移動平台等多種手段,實現立體化的海冰監測,對海冰的形成進行精細化預報,並有效預警海冰災害。
海冰也不完全是災害性的,人們還可以更為主動地利用海冰以減輕這種氣象災害的影響。據《經濟日報》介紹,海冰雖然是在海水中生成的,但海冰本身卻是不含鹽分的淡水,它在生成過程中已經把鹽分“過濾”掉了,因此可以用於耕地的灌溉等,實現海冰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有效利用。(周璟瑜)
本文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師王海波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