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變塑料,看德國人怎麼玩“負碳”

2016年11月07日09:4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德國人怎麼玩“負碳”

10月下旬去德國看“K展”——世界最大的塑膠展會,順便見識了清新的空氣和透亮的萊茵河水,都在預料之中。真正有點兒文化沖擊的是:在德國,高調的口號居然真的在執行﹔神奇的廣告居然不是吹牛。

“K展”主館大門上方,懸挂著一張廣告牌:德國人用二氧化碳做出了一種新塑料“Cardyon”,生產它無碳排放,甚至能做到“負碳排放”。不禁尋思:這是實驗室的雛形嗎?是企業賠錢賺吆喝嗎?

實際上,用Cardyon造的沙發和床墊今年就要上市。是有純利潤的,而非政府補貼。溫室氣體變塑料的廠址就在離展館不遠的多馬根,二氧化碳從一家鄰居工廠買來。

“我們最近才找到辦法將二氧化碳轉變為高價值的塑料。二氧化碳分子很懶,不跟其他分子反應。但我們研發出一種特殊的催化劑,讓二氧化碳參與化合。”德國科思創公司的CEO唐佩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參與研發的科學家告訴記者:這項不可思議的化工科技,倒沒有“我發現啦”的靈光時刻,而是投入1500萬歐元,研發幾十年,一步步摸索出合適的催化劑的。

“二氧化碳做原料”甚至被德國政府專門褒揚,但科思創公司似乎隻把它當作研發例行工作。科思創公司有一個目標:2025年將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這個目標不是政府或者公眾制定的,是科思創自己定的,還擬了執行計劃。現在,科思創80%的研發經費都投給可持續發展。比如去年環球飛行沒用一滴油的“陽光動力號”,科思創就是主贊助商,提供了飛機用的新材料,二氧化碳塑料也趁機得以實驗。

科思創公司的前身是拜耳材料,一年前剛挂起新招牌,算是老牌新公司。在“K展”上,公司展出的材料都是新玩意兒:扔進洗衣機一涮就干淨的人造革、柔軟的貼身感應器、碳纖維混塑料造的自行車、更長更堅固卻更輕的風車葉片、能注射進建筑框架造房子的泡沫、3d打印的運動鞋底,即使大鯊魚奧尼爾踩著奮力起跳也不會有絲毫變形……展品五花八門,一個共同點是讓觀眾聯想到簡單和潔淨,而非化學反應器、煙囪或廢液池。

科思創“沖破極限”搞創新的動力,或許根植於德國人對低碳的迷戀。就拿德國人對電動汽車的熱情來說,明明是材料展,很多德國公司卻重點陳列電動車、車框、電池和零件,表現新材料如何應用於電動車。科技日報記者甚至被德國同行逮著,採訪中國人對電動車的看法。

科思創公司展台的焦點也是一輛塑料車(50年前世界上第一輛全塑料汽車也是它家做的,但這一次科思創是瞄准了市場)——整個車頭和車尾,一點兒金屬也沒用,力、光、聲、電功能全由塑料擔綱,既輕,也有新特性,比如全透明的車頭沒盲點。德國公司的本事是無需豪言壯語,請你看實物。

讓人吃驚的,是科思創公司甚至有強度足夠充當輪轂的塑料﹔有能3D打印出車身的新型塑料線材。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尚無法比肩。(記者 高博)

(責編:高黎明、肖玲)

推薦閱讀

中國人也能去太空旅游啦!長征火箭表示將提供相關服務“我們計劃在2020年前后,利用百噸級亞軌道飛行器,向大眾提供可乘坐6-20人,最高80-140km亞軌道太空旅游觀光、短時間失重飛行體驗、按需定制的獨特機動飛行等。”未來更可實現全球快速點對點洲際航班到達、長期空間商業飛行。【詳細】

“長征五號”為什麼重要?有你不知道的神秘意義!“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長征五號並不僅僅是一個型號。”“長征五號代表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中國航天在今后半個世紀內都要靠‘長五’奠基。”“長五敲開航天強國俱樂部之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