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家族新“面孔”有助於揭示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歷程

2016年10月13日08:26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太陽系內新矮行星“現身” 新發現有助於揭示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歷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11日報道,太陽系家族又添新“面孔”: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內冥王星以外的地區,發現了一顆新的矮行星2014 UZ224,美國小行星中心証實了它的存在。

密歇根大學天文學教授戴維·格德斯對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表示,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是該聯合會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公布的標准,直徑約530公裡的2014 UZ224應屬矮行星,但可能會被認為太小,而不能被稱作矮行星,這最終還需聯合會予以蓋棺定論。

NPR12日報道稱,這顆矮行星直徑約530公裡,離太陽約137億公裡。相較之下,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卡戎”直徑為1200公裡,離太陽最大距離為73億公裡。這顆矮行星上的一年約為1100個地球年﹔而冥王星上的一年約為248個地球年。此前太陽系內最小的矮行星是“谷神星”,它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位於小行星帶(木星和火星之間)的矮行星,直徑約為950公裡。

目前,除了谷神星,太陽系內另外4顆矮行星也早已被“驗明正身”,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認為,可能有數十顆,甚至超過100顆矮行星尚未被發現。

NPR報道說,科學家們歷時兩年才証實探測到了2014 UZ224,盡管其確切的軌道路徑還是個未知數,但他們認為,2014 UZ224是太陽系內已知的離太陽第三遙遠的天體。

據了解,發現這顆矮行星的是“暗能量相機(DECam)”,其本來的主要任務是觀測星系和超新星的運動,提供更多線索幫科學家揭示暗物質究竟是“何方神聖”。

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天體物理學家曼弗雷德·昆特茲接受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採訪時說:“最新發現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位於海王星之外的天體,進一步厘清太陽系的起源、形成以及演化進程。”(記者 劉霞)

(責編:方正(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經過60年發展,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並正在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紀念日前夕,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詳細】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9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地鐵安檢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條“科學流言”入榜。流言: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真相:避孕藥隻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