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小組採用新的研究方法,成果新近發表

未來或可提前20分鐘以上預測大地震

2016年10月12日09:1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或可提前20分鐘以上預測大地震

地震預測預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大地震發生前,哪怕是提前幾分鐘的准確預報,都對抗震減災、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日本京都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利用一種新方法有望提前1小時至20分鐘預測7級以上大地震,不過其有效性還需通過實際檢驗。

利用日本國土地理院的全球定位系統連續觀測網絡GEONET的數據,京都大學教授梅野健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調查分析了大地震發生前震源上空的電離圈電子數異常情況。他們發現,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前,震源區域上空60公裡以上的電離圈電子數異常增加。

當時GEONET布設的觀測站已觀測、解析出這一結果,但精度尚不夠高。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將30個觀測站的觀測數據組合分析,使得分析結果精確度大幅提高。

利用這種新方法,研究小組還發現“3·11大地震”前后其他幾次7級以上地震前震源周邊地區電離圈電子數異常的案例,例如2011年3月9日和4月7日在日本東北地區發生的兩次7級以上地震前,也出現了電離圈電子數異常增加。

根據迄今的研究已得知,發生裡氏8.0級以上地震時電離層電子數會增加,但此前需要對地震發生前后進行對比。用該小組的方法則不必去比較地震前后的數值,與平時數值的差別就能辨出異常。

依照傳統的地震預測理論,隻要將傳感器深入地下,就能提前感知地震,但是目前大型地震的發生深度達30公裡以上,而最尖端的探測器僅能布置在12公裡左右的深度上,因而難以獲得較大的提前時間。此次日本團隊的研究屬於尋找地震發生前,與地震發生有相關性的可測變量,而非直接探測地震本身,也算是另辟蹊徑。

研究小組期待能用這種新方法,在7級以上大地震發生前1小時至20分鐘進行有效預測,並推進相關研究,例如探尋除地震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電離圈電子數的增減。

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上。(華義)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經過60年發展,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並正在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紀念日前夕,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詳細】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9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地鐵安檢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條“科學流言”入榜。流言: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真相:避孕藥隻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