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從航站樓中心到最遠端登機口步行距離不超過600米﹔旅客達到航站樓后,可在站廳層辦理乘機手續並通過安檢,或乘坐電梯直達國際出發層﹔1232個橡膠隔震支座和彈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樓結構的抗震性能……這些都是北京新機場的新功能。
備受矚目的北京新機場目前進展如何?有什麼設計新理念?10日,該機場建設指揮部向媒體公開了工程建設情況。
據介紹,按照“2014年底開工、2019年建成通航”的工期要求,北京新機場各部分的建設目前正依序推進。新機場在航站樓設計、跑道構型、功能流程、綜合交通、空管運行、綠色環保等方面,大量運用新理念、新技術,開創了民航機場建設的多項先河。
“首先在航站樓設計方面,主航站樓最初根據飛機停靠、工藝流程等功能需要,確定採用五指廊構型。”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助理、新聞發言人朱文欣介紹說,新構型的特點是指廊短,旅客從航站樓中心到最遠端登機口步行距離不超過600米,步行時間僅需不到8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障航站樓結構的抗震安全,航站樓採用了先進的組合隔震技術,設置了1232個橡膠隔震支座和彈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樓結構的抗震性能,推動了隔震技術的發展。朱文欣說,建成后新機場將成為國內最大的隔震建筑。
處於京津冀核心地帶的北京新機場,將承擔國家乃至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的重任。為此,北京新機場在規劃建設時,首次將軌道站台與航站樓一體化設計。軌道交通在航站樓地下縱貫穿越,站台位於航站樓進出港大廳下方,旅客達到航站樓后,可在站廳層辦理乘機手續並通過安檢,或乘坐電梯直達國際出發層。
據了解,新機場設計了“五縱兩橫”綜合交通主干網絡,將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多種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為主導,形成具有強大區域輻射能力的地面綜合交通體系。
截至今年9月,主航站樓混凝土工程量已完成60%以上。(記者 矯陽)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經過60年發展,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並正在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紀念日前夕,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詳細】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9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無籽葡萄抹了避孕藥、地鐵安檢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條“科學流言”入榜。流言: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真相:避孕藥隻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