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術來拯救你,先天性心臟病

2016年10月11日08:2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先天性心臟病是指胎兒期的心臟和大血管發育畸形,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被探索清楚。但是,輕微的先天性心臟病有些是可以隨年齡增長而自然痊愈的。所以,患兒的父母可以定期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超聲心動圖,隨時觀察病情的發展,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治療。

針對先天性心臟病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那些不能自愈的先天性心臟病,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否則心臟會一直處在高負荷的狀態下。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期壽命,而且還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讓本來可以治愈的疾病變成不治之症。比如,本來不嚴重的單純性室間隔缺損,如果不盡早進行手術,缺損會讓心室產生水平方向從左至右的血液分流,導致肺循環血流量增多,肺動脈壓增加,隨著肺動脈壓力的不斷升高,最終會改變血液分流方向,出現雙向或右至左分流,這時大量低氧血被心臟泵出,就會導致嚴重缺氧,這種情況下再去封堵缺損就沒有意義了,若去封堵反而會導致心臟不能正常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艾森門格爾綜合症,也就意味著患者失去了手術根治的機會。如果這一段解釋對你來說比較晦澀難懂,那麼你隻需要記住一件事:心臟病的治療,不能一拖再拖。

所以,先天性心臟病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修補心臟的畸形和缺陷。心臟外科手術俗稱開胸,手術之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使患者進入睡眠狀態。眾所周知,如果沒有心臟和肺,那麼血液將無法循環,人也就不能呼吸。但是,在進行心臟修補的時候,心臟不停地跳動無疑會讓醫生無法操作。所以在心臟手術期間,心臟是不能跳動的。隻有心臟內沒有血液,醫生才能看清病情,從而進行手術。這就好像當你眼鏡片上都是水的時候,你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一樣。同時,手術期間肺也必須暫時停止工作,同時,也要避免肺內的血液流入心臟。但是,如果一個人心臟、肺臟同時暫停工作,那麼他很快就會死去,所以必須想辦法保証患者在心臟手術期間的血液循環以及氧氣的供應,在醫學上稱此為建立體外循環。

心臟彩超(圖片來源:新華網)

體外循環設備是相當復雜的,包括很多相應的監測設備和輔助設備,根據情況還可能進行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體外循環的作用就是保証患者在心臟手術期間的血液循環和氧氣的供應。隻有完成這個操作,外科醫生才可以進行手術。外科手術還需要切開胸骨,打開胸腔,讓心臟處在醫生可操作范圍內。當外科醫生完成手術主要的操作步驟時,就要結束體外循環,恢復人體本身的血液循環,縫合胸腔,這樣才算手術的結束。有一些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需要經過兩次手術才能治愈,比如說法洛氏四聯症。

外科手術的過程雖然聽起來有些可怕,且術后恢復時間長,疤痕大,但是,醫學的研究進展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20世紀以來,有些種類簡單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卵圓孔未閉、主動脈縮窄等,目前可以通過一種叫“介入治療”的方式徹底根治,手術成功以后,患者就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介入治療創傷小、無需全身麻醉、出血少,無需輸血、手術時間較短、術后短時間出院等優點。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呢?由於人體的血管是連通的,介入治療就是在心臟彩超等儀器監視下,從患者的股靜脈,也就是大腿上的靜脈,插入一個直徑2到3毫米的傳送器,也叫導管。通過導管將一個可自行膨脹的、由鎳鈦記憶合金絲編制而成的雙盤結構封堵器放置在心臟的缺損處,封堵器就會像一把撐開的小傘一樣,堵住了心臟的缺損。在隨后的幾個月裡,心內膜上皮細胞就會漸漸沿著封堵器長出光滑的表層來,心臟也就沒有缺損了。

心臟檢查(圖片來源:新華網)

目前,雖然介入治療有很多優勢,但不是所有的先天性心臟病都可以進行介入治療。該療法對患者的要求比較高,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肺靜脈畸形、心房纖顫、血管過細、心臟缺損位置不合適、患者年齡太小等情況都不宜接受介入治療。同時,該療法也有一定的風險,術后有較低概率會出現封堵器脫落的情況,使得患者需要進行開胸手術補救。由此可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應該根據醫生的診斷和建議選擇手術方式。(宋怡然)

本文由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心理學博士聶聰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劉麗娜(實習生)、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