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災害解疑釋惑系列報道

“白災”的危害及防御

2016年09月29日08:1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白災”,也不知道“白災”是什麼。 “白災”是發生在牧區的一大災害,其發生的時間一般為冬春季節,從十月份到下一年的五月份均可能發生,一般情況下以十一月、三月和四月最多。“白災”又叫“白毛風”,牧區中積雪深度超過15厘米就形成白災。

作為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冬季常見的災害之一,其主要危害有:發生白災后牧區能見度低,容易使放牧的牧民和牲畜迷失方向,無法進行放牧﹔積雪過后會掩蓋牧草,如果積雪融化結成冰,牲畜就無法吃到糧草,人員也極易凍傷,牲畜易被凍死。這種情況之下,牲畜體弱多病,母畜無法順利產下幼崽,幼畜難以成活,牲畜死亡率增加,也造成了牧民生活上的困難。

2012年12月22日,內蒙古正藍旗一戶牧民給羊送草料。 (圖片來源:張麗娜/新華社

總結白災的實質,其實就是發生在牲畜類中的飢荒,此外,還有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危害。因此,防御白災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要建立飼料、草料基地,牧草銀行等。據《人民網》報道,陳巴爾虎旗設有“草都飼草料交易中心”,為牧民提供飼草料交易、技術、儲備服務,飼草多時儲存草,飼草少時補充調劑。通過該中心交易牧草,牧民不僅能將秋季剩余的牧草變廢為寶,實現增收,在冬季牧草缺少或遇到自然災害時又能夠迅速購進,保証牲畜不出現損失。第二,要為牲畜多建立棚舍,增強棚舍的保暖性和牢固性,這樣一來牲畜就不怕白災肆虐了。第三,要盯緊天氣的變化,加強牧區氣象預報工作,有災情要提前預警,這樣一來,牧民可以提前准備好與白災進行斗爭。第四,要調整牲畜群的結構,不要隻飼養某一種牲畜,要合理搭配各種牲畜的飼養量,不同種牲畜抵御白災的能力不同,受到的損失也有大有小,搭配飼養也能提高畜群抗白災能力。例如,在雪地中採食方面,馬的能力相對更強些,而羊就差些,牛就更差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馬、羊、牛混合編群,當積雪封草時先放馬食草,再放羊,最后放牛。這樣有利於各種牲畜食草,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災對畜群的危害。(劉璐)

牧民將干草拖向暖棚 (圖片來源:人民網)

本文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師王海波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姚欣雨、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