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蔬果吃不得?吃得!營養師為你解惑

2016年09月28日11:0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原標題:第322期:反季蔬果,你心中有一根拔不去的刺,咋去?

  隨著老百姓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市場上的蔬果食材也是愈發多樣。如今,我們很難再體會蘇軾寫下“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鐵甲。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牙寒更茁”時的心情了。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在冬季北方人的廚房裡也有了各種鮮嫩的反季蔬果,讓餐桌變得五彩繽紛。不過,在多樣豐足之下,人們隱隱有些擔憂,聽說反季蔬果都打激素?聽說反季蔬果農殘超標?聽說反季蔬果根本沒營養?究竟這反季蔬果我們該不該選呢?今天就讓營養師來為你把握方向。

  一、反季蔬果“金貴”還是僅貴

  但凡物品,皆以稀為貴。反季蔬果在這時令不合絕大多數蔬果生長的秋冬季上市,價格自然也就顯得尤為金貴。但在這高昂價格的背后又生出不少事端,一旦這些反季蔬果出現質量問題時,它們就會倍受詬病。這不,當有人指出反季蔬果都是大棚種植,全靠激素和農藥催熟長大時,人們難免會質疑和憤慨,從而拒絕購買。

  其實,反季蔬果並不全是大棚種植。在氣候溫暖的南方沿海城市,可以常年向北方內陸地區運輸新鮮蔬果。一些特別耐儲藏的蔬果如蘋果、梨、柑橘、蒜薹、白菜、洋蔥等,完全可以在低溫條件下儲存,確保全年供應。盡管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會有部分的水分、水溶性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流失,但並不意味著食用安全性會因此降低。

  其次,即便是大棚種植的蔬果,也不一定意味著農殘必然超標。隻要菜農們依照國家標准的要求和用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就不會出現農殘超標的問題。事實上,國家抽檢結果也顯示,大棚蔬果農殘超標現象並不比自然田中生長的蔬果嚴重。說到底,直接決定蔬果農殘是否超標的,並非是大棚種植,而是取決於所施用農藥的種類、用量,以及降解時間長短(指末次施用農藥到上市售賣的時間)。想要降低農殘,就要提高菜農們的科學種菜意識,加強國家管控才是王道。退一萬步講,即便您真的擔心大棚蔬果農殘超標,買回家后您可以採用“通風晾晒、小蘇打水浸泡、流水清洗、沸水焯燙”等方式,去除80%以上的農藥殘留。

  至於“激素”問題,更是無稽之談。用於促進蔬果生長繁殖的“激素”即植物生長調節劑,被稱為植物激素。這東西完全是針對植物開發研制的,對人類的生長發育根本不起任何調節或影響。前些年盛傳的“催熟香蕉導致兒童性早熟”、“膨大劑水果導致兒童性早熟”也早已被醫學和營業學界辟謠。

  二、應季反季如何抉擇

  如果真要將應季蔬果和反季蔬果放在一起抉擇,我自然還是支持您選擇應季蔬果。首先,應季蔬果多產於本地,運輸保存成本低,價格優惠,也不會因為長途運輸導致過多營養損失。其次,反季蔬果的生長、儲存條件畢竟比不上應季蔬果,即便是本地大棚菜,也無法享受到春夏兩季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陽光,因而在口感、香味和營養成分的囤積上肯定略遜一籌。譬如,大棚西紅柿的含糖量就低於自然生長的西紅柿,大棚黃瓜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含量也會有所降低。

  其實,對待反季蔬果我們應保持平常心,在自然條件無法讓我們吃到新鮮蔬果的秋冬,能有反季蔬果作為人體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亦是幸事一件。無論反季、應季,合理烹飪,巧去農殘,多樣搭配,才是健康飲食的真諦。正所謂“應季誠可貴,反季價更高,若為營養好,二者皆可挑。”

  (作者:王璐,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健康時報》、《醫食參考》、《家庭醫生》等多家健康營養雜志特約撰稿人。)

(責編:李星星(實習生)、張希)